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11-18 15:44:05
刘君孟(Ivan Lau),本地资深传媒人兼形象造型师。被喻为本地新派人气时装专栏作家,文笔一针见血,爱以时装业界之二三事来讽刺时弊。文章散见Yahoo、 Roadshow、《Cosmopolitan》、《经济日报》、《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为什么国际大品牌可以赚到盘满钵满?有庞大资金找国际明星及歌手当代言人?甚至花费千万元搞一个派对和去买billboard广告?当然是因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捧愿意花真金白银去捧场,但最大关键是,这些国际品牌都将产品的边际成本、边际利润和毛利率计算到一个极致境界,之所以做珠宝钟表、名牌服饰和美妆护肤品牌生意如此赚钱,就是因为利润相当高。整个奢侈品行业其实都是互相竞争,纵使有些品牌隶属同一母企,都是各自为政,但有时候又不得不怀疑这些品牌是否在串通,合谋加价将奢侈品零售价格不断推高,如同楼市价格高企情况一样。
合谋定价在建筑行业屡见不鲜,虽然我认为这种不法行为在傲慢的奢侈品行业发生机会是微乎其微,但基于各大品牌的产品零售价是公开透明,他们要拿竞争对手的零售价来做参考其实易如反掌。而随着Hermès、Chanel和Louis Vuitton这三大顶级品牌每年加价惯例,近年很多大品牌都相继跟随将零售价不断提高,Prada便是其中一个最aggressive品牌,其零售价已经差不多和Louis Vuitton看齐。每当品牌加价,总会用成本增加来做借口,但当市道不景时候加价,好景时候一样会加价,大家可有见过他们会因应成本降低或赚多了钱而调低产品售价回馈消费者?如果奢侈品牌的加价幅度和频密次数与反映市况环境有不正常规律,这是否意味加价背后动机纯粹只为增加利润而已?
很多行外人或许未必知道,国际品牌所得出的产品零售价,其成本价就是零售价的三折,就以Chanel热卖的Classic Flap大号手袋为例,其零售价是74,000港元,即是成本价大概只是二万元,所以就算他们开仓,除非货品减至二折或以下,否则单件货品以成本计算都难以亏蚀。就算有卖不出的过季货尾,整体毛利拉上补下依然有利可图,更何况很多品牌都会举行只供员工购买的清仓减价活动,像Hermès、Dior、LV和Prada这些高人气国际品牌,又怎可能无利可图。据报导指Chanel在这个月初已经再度上调零售价,当一个Classic Flap小号手袋都要65,100港元,其他品牌又怎会眼白白看着自家名牌手袋在市场沦为廉价货,所以今日一个Lady Dior小号手袋都索价44,500港元,一个Prada Galleria大号手袋都要33,000港元。今时今日想用万多元买到一个名牌皮制手袋,简直是异想天开的事,试想像,如果不是这样将手袋价格不断上调,各大名牌又怎可能将他们的成衣产品卖贵很多,Prada又怎可能出现一件8,200港元棉质背心,Dior又怎会推出一条价值7,800港元女装内裤。合谋定价在时装界是否存在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加价”已经变成一个共识。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