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4-08-09 12:49:03
现今的打工仔,在事业发展上未必希望如上一辈,只专注于一份工作上,更期望追寻不同的发展面向。
社企Street Law Hong Kong联合创办人刘绰麟及倪嘉分享,创业前一直有全职工作,公余时间都投放在有意义、可贡献社会的工作之上。二人瞄准市场缺口,以创新形式帮助草根、弱势社群认识法律,将“Street Law”(小区法律)教育概念普及化。
社企Street Law Hong Kong联合创办人倪嘉(左)及刘绰麟(右)形容,他们的角色是以历奇体验的形式带出基础法律概念等知识,让外行人更容易理解。(彭大伟摄)
刘绰麟及倪嘉分别来自法律及教育界,并且早在中学时认识,工作一段日子后,也留意到小区法律教育的缺口,由此萌生创业念头,期望透过串连三大群体:(1)法律界、(2)小区、(3)学生,并举办互动工作坊、模拟法庭,令受众更切身感受及体验,推动法律知识普及。后来他们又开拓服务至专业团体,例如让律师群体了解与法庭传译、少数民族沟通时,可能存在的“Bug位”(漏洞)。
瞄准市场缺口 串连3大群体
现职中学公民科教师的倪嘉分享,早前留意到在学界即使有相关的教育活动,大多缺乏互动及系统化学习模式,而且流于讲座形式,“好像没有那么切身,学生们难以投入及理解。”即使以往有“模拟法庭”活动,受众也多为精英学生,未普及至一般学生。
刘绰麟回顾,早年在大学修读政治学与法学,了解“Street Law”这个源于美国70年代的教育概念。他指,当时大学课堂透过有趣的方式,向弱能人士教授法律知识。“作为一个法律系学生,也没有试过用这种方式去接触法律。”从在那时候就已埋下创立该社企的种子。
毕业后,他担任两年见习律师并获取执业资格,随后亦曾于非牟利机构,接触一些青年领袖培训工作。他发现中学生也可以从这个教学方法获益,由此与从事教育工作的倪嘉商讨,在2021年成立Street Law Hong Kong。
他们透露,创业初期幸好从香港教育大学知识转移办公室“教育+与社会企业家基金计划”(EASE Fund),获得为期3年、共60万元资助,让他们可以实践及持续营运。其后,互动工作坊亦恒常举办及系统化,现时分为6大类别,另可为有需要群体“tailor-made”(度身订造)工作坊;以及推出法律桌游/卡牌游戏。
分配时间挑战大 乐做斜杠族
随着举办的活动愈来愈多元化,他们还须兼顾全职工作,在谈及时间分配方面,二人异口同地表示有困难。倪笑道:“我很喜欢将时间投放于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虽然很辛苦,但是你会在这里得到一些力量。”因而令他们有动力继续当“斜杠族”。
过去数年,他们又连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法律学者、执业大律师、律师及前线教师。刘绰麟指,早前还把其创新的法律教育形式拓展至一些专业团体,包括律师行及大律师事务所,“原来事务律师及大律师也对服务有需求,想进一步掌握解说法例的能力。”
学生藉角色扮演 了解法庭程序
社企Street Law Hong Kong联合创办人刘绰麟及倪嘉表示,早前取得教大EASE Fund资助,构思新教学模式,研究透过VR(虚拟现实)体验,“盼以历奇式的培训及体验,带出法律知识。”
该企早前除了出版法律卡牌游戏,还制作VR故事及案件,并让中学生们透过角色扮演,体验更多法庭审讯程序及细节。(受访者提供图片)
他们找来很多律师帮忙演绎,用了约一年多时间制作VR故事及案件,分为多段影片介绍保释、审讯等程序是怎样。最后再让中学生们透过角色扮演,体验更多细节。
邀真假大状对谈 切合社会话题
举例,在其举办的暑假工作坊,就让中学生体验在刑事程序当中的求情(减刑答辩)阶段,了解法官判刑的考虑因素。学生透过假设的案例,从法官角度,思考如何看着判刑指引,然后给予假设的罪犯刑期。
此外,早前在两年前的港产律政悬疑犯罪片《正义回廊》上映后,他们又尝试请来电影中饰演大律师一角的苏玉华,与一位真实的大律师对谈,期望以贴近当时社会话题的例子,让公众了解“在现实世界,大律师做辩护时,是否真有这样的辩护?”由于该电影列为三级片(18禁),所以开放予大学生及公众人士。
摘录自香港经济日报。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