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3-05-17 11:59:46
生于八十年代,土生土长的室内设计师。在香港读设计,在香港做设计,在香港教设计。 现为Hintegro Design 和 HINT.选物店的主理人。以设计作为桥梁,助学生多角度看世界;以设计作为语言,让人发掘隐藏于生活中的美学。
“陈丞轩,我要在中环开铺啦,你帮我搞搞它,就这样说定啦!”十几岁就认识的中学老朋友就是如此的不客气。李德记从梅窝来到中环威灵顿街,还要落户在一幢一级文物古迹里面,我怎能不支持呢?
这位如风的女子Bess Leeder由天上飞,到落地变成造帽师,之后搬入梅窝做岛民,继而和先生Soloman Leeder在岛上开Bottle Shop,我见证着这位能量爆灯的朋友如何发光发热。几年前就在东涌到梅窝的那程车上,我们一起想到“李德记”这个名字和Branding。“李德记 Leeder Quay”这个名字,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当刻的快乐我依然记住。
Bess的先生Solomon Leeder是位中英混血儿,因为爱上红酒,所以考取了专业品酒师的资格。和太太Bess周游列国Backpack之后,决定搬到梅窝生活,亦开始有开店卖餐酒的念头。
当时仍在造帽的Bess,因为工作要找造帽的材料,遇上在梅窝码头旁边卖沙滩用品和太阳帽的“德记”,后来知道德记老板想退休,促成Sol和Bess承租铺位,开展两人的小生意。有了地方和想法,我就被这位老朋友召唤入大屿山。
第一眼看到“德记”原有的手写招牌,已经觉得要将它留下,然后当下想:Leeder的中文不就是“李德”吗?然后Sol说:我爸爸中文名正是“李德”。就是这样,“李德记”,一个承载着店主灵魂和品牌源始地的名字就诞生了。于是我用毛笔模仿原有的字型和笔触,写了一个“李”字,拼到“德记”的前面。
至于英文名,我想到小店就在码头美丽的一角,在外国通常叫“Quay”,又和常用的“Kee”同音,亦表达到Sol的中西文化背景,英文名就顺理成章叫“Leeder Quay”。
“就这样啦!”得到Bess的招牌口头禅approve,“李德记 Leeder Quay”就在梅窝这个小岛上慢慢成长。
翻查资料,发现上手租客经营 Art Jamming Studio,所以地砖留有颜料的痕迹。我们将原有地砖保留,一方面和李德记的形象合衬,一方面亦是对地方往史的一种纪录。
经过几年,Bess 和 Sol 决定在中环威灵顿街开旗舰店,继续分享好酒,亦有一个大一点的空间做活动。威灵顿街和上环的交界,通常是我开车停灯位时候的风景。设计之前翻查资料,发现李德记所在的建筑,正是先施百货当时在香港的第一间总店,已经有过百年历史,并被列入一级文物古迹。
网上图片 Just Walk Tour
而威灵顿街123号其实是皇后大道中172号的背面。这三层高唐楼保留着原有骑楼建筑特色,面向皇后大道中一面有大露台,面向威灵顿街一面的外墙有大窗户。至于内装,高楼底的设计,木条横梁和圆拱形的天花,我们估计是受爱德华时期的设计影响,大约是香港第二代的唐楼。
由于是古迹的关系,我们既不能改变结构,装修时亦要避免触及原有的墙身。在保留建筑历史特色的同时,融入李德记亲民、中西融汇的形象,将通往美酒的大门打开。有时候,设计不一定等于从零开始,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空间的判断,在保留、粉饰和创造之间取平衡。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