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4-11-11 15:28:12
经过一个多月的小作文满天飞,市场憧憬的中国“火箭筒”政策体量的首个具体数字,终于由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权威定格于“6万亿”,附赠财政部的4万亿专项债资源。值得留意的是,此不是赖债、不是还债,而是“化债”;6万亿也好,10万亿也罢,总之不是“增量”。
置换方案“三足鼎立”
一连5天的全国人大会议,中国新一轮地方债置换方案终于揭盅,政策出发点简而言之,一是地方债务地方还;二是隐性债务显性化,短期高息债务长期低息化;三是坚决杜绝化债愈化愈多。“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正正是市场对新政反应两极分化的原因。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将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中安排8千亿元专门用于化债。
具体而言,全国人大常委会拍板新增地方专项债限额6万亿元,财政部未来5年安排累计4万亿元专项债资源,总计10万亿元资金用于背书地方“发新还旧”。不过,发债人、还款人仍是地方,中央的资产负债表纹丝不动,市场原本关于北京或下场充当“最后贷款人”的预期落空。
既然地方未从中央得到“好处”,那么化债的意义何在?首要考虑即是通过将秘不见光的隐性债置换成透明度高的显性债,可主动排除坏帐暴雷风险,并防止地方贱价抛售资产补窟窿的负反馈效应。其次,高息债置换为低息债并拉长周期,有助缓解地方的付息压力。
市场感大失所望非无因
不过,市场对方案仍感大失所望,原因或在无论10万亿总规模,还是5年节约利息6千亿,相比庞大的地方隐性债务和天量支出,都显杯水车薪。
债务置换5年节约利息6千亿,相比庞大的地方支出实为杯水车薪。
据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上月于“金融街论坛年会”曾指,截至6月地方城投债高逾57万亿元(不受地方债额度限制的城投债被视作隐性债的重要组成);野村另估算,未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目似仍以每年5至6万亿速度增加。同时,去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逾23.6万亿元,年均节约利息1200亿,可谓“不够塞牙齿缝”。
此外,财长蓝佛安明言,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恐意味财政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仍难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直接增量刺激忍而不发
总而言之,在特朗普尚未正式上任及亮牌之际,中央就直接增量刺激忍而不发,既是面对宏观杠杆率迭创纪录新高(第三季报298.1%)出手谨慎,又有继续探寻“只有刺激,没有改革”怪圈的最优解。
学会对各类小作文免疫,或是投资者年底前的优先功课。
经历9月底至今的无数次“预期-失望-再预期”的市场,学会对小作文免疫,或是年底前的优先功课;而改善预期管理,亦应是官方一浪接一浪发布会的首要考虑。
撰文:金子安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