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脉搏www.etnetchina.com.cn
 理财/管理威少看世界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外事翻译的职业操守与事业轨迹
张少威
作者:张少威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4-02-20 17:01:36

作者介绍

香港知名时事评论员,前驻美记者。

   春节期间在家读了《不在香港的日子》,作者郑仰平是香港中英文口译的先驱,被誉为同声传译大师。1972年郑仰平加入刚成立不久的香港政府传译组,担任首席翻译。经过他的实时传译,香港人首次听到立法局会议上的中文发言。10年后,他作为英方代表团译员,参加了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1982-1985年在各种中英外交场合担任英方首席翻译。由于经常出现在电视新闻中,郑仰平在香港的知名度很高,同时也得到各界的好评,但他为人低调,对工作上的事守口如瓶,也不愿对外谈及自己的家庭生活。


郑仰平的著作 -《不在香港的日子》


   2010年出版的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篇散文和杂记,是郑仰平1987年离开香港政府后公开发表的。那时他在美国加州和台湾教书,文章的主要是对当地各种现象的评论,并未提及任何中英谈判的往事或趣闻,因此全书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他太太耿燕所写的序。该文较详细地介绍了郑仰平的成长经历,让读者能更多了解他的为人和风格。郑仰平2014年去世,享年85岁,许多人赞扬他始终如一的专业精神和谦虚低调的职业操守。


外事翻译责任重大,保持低调专注业务


   郑仰平先生是翻译界的前辈,我对他的认识有两个层面,一是四十年前的亲身经历,二是传媒的报导和刚读完的这本书。


   1983年,我大学毕业进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任国际部英语翻译,办公地点在人民大会堂南面的西交民巷50号。当时,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几轮,每次开会都有香港记者来京采访,负责接待他们的是中国记协国内部主管港澳记者的雷渝平大姐。我入职之后,记协领导安排我在接待香港记者时协助雷大姐工作,这令我有机会在中英谈判的会场内见到郑仰平做翻译,因为每一轮中英会谈开始时,记者可以在现场采访双方代表团团长的开场白,而坐在英方团长旁边的翻译郑仰平会将英语翻译成普通话。在中英谈判期间,中方先后派出多位翻译,但英方则始终是郑仰平一位。他用词准确,风格稳健,气场很强,给我这个刚开始做口译的新兵留下深刻印象。


   在外交场合,政府官员代表着国家,他们的每句话都有可能促成一项协议的达成,或者令双方的谈判破裂。外事翻译要尽量做到字字准确,句句到位,为此必须非常专注,不断学习新知识,随时掌握新词汇。同时,在工作中还需要保持低调,不能为了表现自己而“喧宾夺主”。正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当年所说,“对工作一定要认真,但别把自己太当回事”(Take your job seriously, but not yourself.)。中国外交部翻译室在这方面有优良传统,历代翻译都能专心做事,低调做人,将自己的一技之长贡献给国家的外交事业,这是专业精神的最高境界。


工作目标中外一致,译员仕途各不相同


   中外各国的外事翻译都有同样的工作目标,但在不同的制度下,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会有不同的事业轨迹。几十年来,中国外交部的不少翻译后来都成为资深外交官,许多人出任驻外大使,官职最高的可能是杨洁篪(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外交部长),其他知名度较高的包括现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已故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和他的夫人施燕华(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驻卢森堡大使)。吴建民曾经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法语翻译,而施燕华则是1980年代邓小平的英语翻译。


冀朝铸(左四)为周恩来做翻译。


在天安门城楼上,冀朝铸(左二)为毛泽东做翻译。


   上述著名翻译都是在国内学习外语的,而当年外交部最棒的英语翻译冀朝铸却是在美国读书长大的。他9岁时随父母兄长到美国,中学毕业后考入哈佛大学。读二年级时朝鲜战争爆发,冀朝铸放弃了学业与父母一起回到祖国,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翻译前往朝鲜工作。他对英语和美国社会有深度了解,其翻译水平堪称一流。1970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请美国进步作家斯诺向华盛顿传递重要信息,站在毛泽东与斯诺身后的翻译便是冀朝铸。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时,站在周恩来身后做翻译的还是冀朝铸。多年后,冀朝铸出任中国驻英大使,还曾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他的回忆录取名为《站在毛泽东右边的那个人》(The Man on Mao’s Right)。


冀朝铸的回忆录——《站在毛泽东右边的那个人》


   很多国家的体制与中国不同,外交部的翻译属于专业人员,似乎没有升任大使的路径。美国国务院的布朗(Jim Brown)在服务政府近四十年后,从高级翻译的职位退休,他曾经为六位美国总统做翻译。出生于华盛顿的布朗是外交官的儿子,早年曾在中国台湾生活,中文很流利。1981年他进入美国国务院,后来被派往中国常驻。1984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里根时,布朗是美方的翻译,而中方的翻译正是上面提到的施燕华。此后40年,在历届美国总统与中国领导人会面时,美方的翻译基本上都是布朗,特朗普在海湖庄园招待习近平时,坐在领导人背后的翻译还是布朗。我在美国做记者时多次采访中美领导人的会晤,几乎每次都见到布朗。他的英译中用词比较准确,但我感觉有时在词序和造句上有英语痕迹,偶尔发音也不准。这可能源于几种语言在他脑袋里“打架”,因为除了汉语普通话,他还会讲粤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而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难翻译的是中文的四字成语。


习近平和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会面时布朗(中)在做翻译。


1984年邓小平见里根时,布朗(左二)和施燕华(左三)分别为美中双方领导人做翻译。


布朗(右二)为习近平副主席与拜登副总统会晤时做翻译。


   由于做过三年口译,我深知这里的水有多深,非常佩服那些翻译界的高人。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访问美国时,有一场晚宴的翻译是梅缵月女士(June Mei)。无论是英译中还是中译英,她都得心应手,娴熟自如,有时还用一些武侠小说用语,效果非常传神,引发全场爆笑。我在宴会后跑去采访她,得知她生在美国,但曾在香港读中学。她的普通话是在回美国读大学时向台湾同学学的,又因为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太入脑,一些武侠用语往往脱口而出。这样的翻译奇才真不多见。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分享:
返回威少看世界
其它威少看世界文章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暂无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