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5-02-11 14:27:33
香港知名时事评论员,前驻美记者。
上周末,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下简称三国)作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正式切断了几十年来她们与俄罗斯之间输送电力所用的BRELL电网,即五国电网(白俄罗斯、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BRELL为五国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缩写),转而与欧洲大陆的电网完成全面联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成并使用了几十年的这个跨国电网,曾经是三国电力的主要来源。
为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波罗的海三国2月8日起停用与俄相连的电网。(AP)
二战后,三国均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上世纪90年代初先后宣布独立,都在2004年加入北约,并在同一年成为欧盟成员。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三国多年来一直将BRELL电网视为能源安全方面的隐患,从2007年就开始探讨如何停用这个电网,转而与欧盟国家的电网联网,以便在能源领域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2009年三国启动了这一计划,并在2018年与欧盟签署相关协议,欧盟还向三国提供了16.5亿美元的援助,用于完成这个转网计划所需的技术更新及设备重建。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作为欧盟和北约成员,三国停止向俄罗斯买电,但这套网络系统并未真正切断。同时,三国与相关各方商定,将原定2026年初实现转换的目标,提前到2025年2月完成。
上周六(8日),三国正式切断了与BRELL电网之间的连接线,在24小时内各自依靠本国独立的电力供应,并事先通知自己的国民可能会有短时间的停电,在那段时间内应减少乘搭电梯,以防出现意外情况。过程开始后一切顺利,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与俄罗斯电网断开后,有当地工人爬上电线杆,从输电线剪下一段电缆,抛给围观的人留作纪念。周日(9日),三国通过立陶宛与波兰之间的输电网络,与欧洲大陆的电网正式联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官方仪式上,三国领导人与前来祝贺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波兰总统杜达一起见证了这个历史性时刻。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右二)和波兰总统杜达(左二),出席波罗的海三国与欧盟电网连接的庆祝仪式。(AP)
三国切断与俄罗斯相连的五国电网,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影响,但从参与者的热情和欧盟提供的支援来看,这一动作显然标志着三国在“脱俄之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俄乌之战加速三国彻底“脱俄”
在上世纪40年代,三国在苏联压力之下成为其加盟共和国,并曾在二战中被德军占领、被苏联红军解放,战后则全面俄罗斯化,俄语被指定为三国的唯一官方语言。那些年,很多当地人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苏联远东地区,为三国与莫斯科之间的关系留下历史旧帐。到了“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初,这三个加盟共和国先后提出要从苏联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国家,并得到一定的国际承认。1991年9月,苏联正式承认三国独立,并决定逐步撤出原来驻扎在当地的苏联军队,这在客观上加速了苏联的全面解体。经过多年的变革,三国逐渐西化,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完全为欧洲国家所接受,于21世纪初成为欧盟和北约成员。
在2010年前后,有不少俄罗斯人移民到波罗的海三国,目的是取得一本欧盟国家护照,以便能利用欧盟一体化的规定,顺利前往欧盟其他国家生活和工作,此类做法令三国的一些人很反感,因为历史上他们曾经被俄罗斯人欺负,被要求学俄语,他们反对给俄罗斯新移民发护照。受到民意的压力,当地政府后来为新移民取得本国国籍增设了语言条件,要求新移民必须通过语言考试。那些想得到欧盟护照的俄罗斯新移民虽然很不情愿,但为了长远利益,只得把骄傲的大俄罗斯情结深藏在心底,认真去学习一个实实在在的小语种语言(全世界的使用者仅有百多万人)。当时西方媒体曾有很多这方面的新闻报道,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左起)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及立陶宛的领导人积极推动国家西化。(AP)
加里宁格勒被迫电力“自给自足”
2022年俄乌全面开战,让波罗的海三国意识到她们的处境,因为她们与乌克兰一样,曾经是苏联的一部分,虽然加入了北约,但仍需避免在某一方面受制于俄罗斯。因此,从各方面彻底“脱俄”的步伐也在加快,具体步骤之一就是切断与俄罗斯的电网联系,而这一动作还带出了一个新情况:俄罗斯在东欧的飞地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将不得不依靠其独立能源系统来满足自身的电力需求。
加里宁格勒是二战之后战胜国苏联获得的一块原属于东普鲁士的土地,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现在是俄罗斯最西边的领土,属于俄罗斯西北部联邦管区的一个沿海州。在地理位置上,加里宁格勒夹在立陶宛与波兰之间,人口略多于100万,其中大约一半住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州首府加里宁格勒市,而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司令部就设在那里,该港为俄军波罗的海舰队的母港。
位于立陶宛与波兰之间的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是俄罗斯最西边的领土。(Shutterstock)
在苏联时期,大量俄罗斯人移居到加里宁格勒。苏联解体后,变成飞地的加里宁格勒保留了与俄罗斯的密切联系,不仅继续使用俄语,而且在经济上也得到莫斯科的大力支持。俄罗斯批准加里宁格勒为经济特区,享受进出口货物免税待遇,目的是吸引外国投资。德国宝马和韩国Kia等世界著名车企均在当地设厂,充分利用其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环境(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唯一的不冻港),而工业所需的大量电力,则要依靠BRELL电网从俄罗斯输往当地。
虽然无法从BRELL电网获得俄罗斯的电力,但加里宁格勒依靠现有的发电能力,仍可令当地的日常生活免受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在2022年俄乌之战爆发后,外资企业大多从俄罗斯市场撤出,加里宁格勒的车厂也逐步停产,导致当地的工业用电需求明显下降。如果将来一旦恢复工业生产,可能现有的发电能力就供不应求。估计届时只有两个解决办法:在加里宁格勒扩大发电能力,或向欧洲电网买电。前者费时且日后发电成本会比较高,后者则要看欧盟是否批准。
加里宁格勒为俄罗斯的经济特区,享进出口货物免税待遇。(AP)
经过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世界上有无数条平时不被人重视甚至不为人知的供应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因素。只有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一些隐藏的危机才会浮出水面。决策者必须未雨绸缪,做任何决定前都需要多想几步,权衡各方面长远的利弊,因为随时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