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09-07 11:14:48
半百人生尚未敢说一句“我懂”,一路走来段段变奏,步步为营,累了总得慢下来,摆正心态,看宽点看淡点。随心而行,说时容易做时难,回头,重拾初衷,安然自在。
FB: Lolo Harvest( https://www.facebook.com/loloharvest/?fref=ts)
email: loloharvest@gmail.com
任职的机构早前举办了一次读书会,分享香港资深传媒人陈伊敏(Yimin Chen)于2019年出版的《看见生命的火花》。这是一本关于德国高龄社会的报导式作品,全书三百多页,藉作者走访19个城市、200多个访问,辑录而成。
(作者陈伊敏)
这次读书会乃同事间自发的午间活动,不过十多人,部份参与者如我,当时书也未翻完就出席,却无损相互间的坦诚讨论,吸收着各人直抒胸臆的丰饶养份,午饭未吃,捱着空肚子却毫无饥饿感,顿见心灵满足,可让生命长青之威力。
此书全名为《看见生命的火花:德国高龄社会纪行》,内文主要分作三小章节:
(《看见生命的火花:德国高龄社会纪行》)
1.不怕老——“独一无二的年华”共九篇,写长者生活日常。
2.新想象——“高龄社会的机遇”共十三篇,写德国小区创意行动小点子。
3.乐生活——“没有孤独的城市”共四篇,写德国长者友善城市Arnsberg。
“独一无二的年华”记录了九组长者不一样的高龄生活,从最年轻的69岁写到最年长87岁。其中80岁的Nine,于40岁时认识M,当时各有家室,待至68岁,各自离婚后,再续前缘,长者,也需要爱情。
另有82岁热爱当义工的暖男Marcel、81岁醉心动手作木雕的Maren、79岁独居、穿背心超短裙、每天喝红酒、玩健身、看音乐剧的Jutta,还有结婚50多年一起变老的Siems及Monika。
(Marcel。82岁)
(Maren。81岁)
这就是不老人生最率性的体现。
此章最后一篇,写我们都熟悉的时事评论家、翻译家、作家关愚谦教授与太太海佩春的德国小日子。2018年关教授乘风远去,作者字里行间,仍旧依依。
(关愚谦与海佩春。87岁/69岁)
全书我最爱就是“高龄社会的机遇”这一章节,以十三篇文章,记下作者从柏林走到波恩、从慕尼黑走到汉堡,东西南北,踏遍德国,花尽心力搜索挖掘出来、以长者为服务对象的小区迎老小点子,如:
-“走出孤独协会”(Wege aus der Einsamkeit e.V.)的银发快闪舞,跳完舞意犹未尽,实时走到咖啡店,来一场不是为了找伴侣,纯粹为结识志同道合伙伴的“长者Speed Dating”
(“走出孤独协会”银发快闪舞)
-提供多达300多种兴趣班和活动的长者蒲点“公园之屋”(Haus im Park)
-把长幼共融的“多代工作坊”(Die Werkstatt der Generationen)列入小学课程,以长者教师开设科目,每周一课,让长者的经验、知识、情感,融入小学生活
-协助学生跟长者银青共居的“劳动换宿”计划(Wohnen für Hilfe),一方面减轻年青人租住的支出,同时让独居长者老有所伴
(“劳动换宿”计划)
骤看是十三个小念头,实情环环相扣,互为变化,为高龄小区,创造无限可能。我每读一段就得停下来,思考、消化再思考:我们可以为我城做点什么吗?
最后一章“没有孤独的城市”,集中记录德国西部小镇Arnsberg。这个只有75,000人口的关爱小区,早于1995年,便向28,000名50岁以上的居民发出问卷:“当你老了,想过怎样的生活?”
二十多年过去,Arnsberg市政府跟当地居民,一直努力不懈,根据问卷上的要求,按步就班,逐一规划,紧贴回应。
另有积极参与小区建构倡议工作的“长者咨询委员会”,此组织独立于政党,以维护长者权益为大前题,55岁以上居民均可参与,派代表出席讨论一概跟长者相关的议题。
(“长者咨询委员会”)
“老不可怕”,因为“老”是自然不过的事,实在没什么值得害怕,直心面对,才是唯一出路。毋须羡慕德国高龄一族活出彩虹,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套,从小区小意念做起,同样创造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