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脉搏www.etnetchina.com.cn
 文章宝库大国钱途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人造肉商机爆发 环球饮食新趋势
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0-09-03 14:09:06

  香港人喜欢饮饮食食,经常有人戏言“鸡有鸡味,鱼有鱼味”,其实是讽刺很多食材已经失去了原来应有的味道。不过人造肉的出现却颠覆了我们对食物的想法,不是鸡也有鸡味,不是鱼也有鱼味。随着食物科技发展,从植物如大豆、黎麦等抽取出蛋白质再处理,能制造几可乱真的肉类,称为Plant-based Meat。
 
  人造肉要取替真肉,最大卖点是后面的环保概念,有预测人造肉市场到2024年将达120亿美元。人造肉已经成为初创界的新领域,也是投资界的新宠,本刊访问了首个专攻人造肉创投基金Lever VC的营运合伙人Nick Cooney,该基金投资者包括香港及亚洲的家族办公室。Nick Cooney是人造肉专家,由他剖析现时全球人造肉行业前景及投资机会。
 
  美国人造肉龙头之一Impossible Foods早已获李嘉诚的维港投资、微软(Microsoft)创办人盖茨等投资,今年3月进行F轮融资时,估计其市值达40亿美元。产品在美国供应1,700间餐厅及2,000间商店。该公司国际事务高级副总裁Nick Halla接受本刊专访,公司如何以香港为起点,力拓亚洲尤其中国市场,并采用跟美国不同的策略。
 
  多年来积极推动素食的本地社企Green Monday,也投入人造肉的生产。其创办人杨大伟找来加拿大研发团队,研制人造猪肉,并推出首个本地人造猪肉品牌“OmniPork”。而香港人熟悉的水饺品牌“湾仔码头”近月亦采用人造猪肉生产素肉饺子,让食素的也能吃上“猪肉”饺子。
 
  假若他日人造肉完全替代真肉,到时吃素也能吃“肉”,素荤再无分界,“鸡有鸡味”已不重要。
 
1分钟认识人造肉
 
•随着大众的环保意识日渐提升,工厂式饲养禽畜(Factory Farming)带来的污染备受关注。人造肉望能取替真肉,从而减低畜牧业的污染。


•人造肉是透过食物科技在实验室复制真肉,其主要成份为蛋白质,因此有人用较技术用语称呼这类新产品为替代蛋白质(Alternative Protein)。


•人造肉有三大类,分别是植物类(Plant-based),以黄豆、藜麦等蛋白制成的肉;透过细胞培殖(Cultivated Meat),提取动物细胞培殖制成的肉,此类人造肉未必适合素食者;以发酵技术(Fermentation)制成乳制品。


•人造肉技术愈见成熟,不论外观、口感、味道及营养更接近真肉。


•现时人造肉种类以牛肉及猪肉为主,亦有鱼肉及鸡肉。


•人造肉的出现,素食可能成饮食主流。
 
由汉堡包到点心 Impossible Foods力拓亚洲市场
 
  台面上一碟热辣辣的肉酱意粉,香气扑鼻。记者吃了一口,细味着非常Juicy的肉酱,当你知道肉酱是人造碎牛肉,不禁眼前一亮。因为不论香气、味道和口感,跟真肉酱无分别,可能要十分“嘴刁”的食家才能分辨得出。香港现时有超过400间餐厅,有提供来自美国Impossible Foods公司的人造肉,菜式由汉堡包到点心都有。
 
  Impossible Foods是现时人造牛肉巿场龙头公司之一。这间创立于2011年的公司,由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Patrick Brown成立。这位分子生物学的专家花了5年时间研发的植物类人造肉,背后目的是希望改变全球食物系统。至2016年推出产品。



Impossible Foods国际事务高级副总裁Nick Halla指中国是人造肉极具潜力的巿场。


Impossible Foods档案
 
创办人: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教授 Patrick Brown
创办年份:2011
总部:美国加州
项目:生产植物类人造牛肉
目标:取替真牛肉,从而减低养饲肉牛农场带来的污染
融资:8月刚进行G轮融资2亿美元,由成立至今估计已筹资15亿美元
投资者:南韩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星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Temasek)、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微软(Microsoft)创办人盖茨(Bill Gates)等。
估计市值:3月F轮融资时为40亿美元
  
  几乎每个推崇人造肉的人,都会告诉你一串惊人数字。就是现代人吃肉,包括鸡猪牛,以农场工厂(Factory Farming)模式大规模生产,以应付庞大的消费巿场,带来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有多大。例如每磅牛肉要用上2,400加仑水,但一磅豆腐只是用244加仑水,两者都是提供蛋白质。此外,美国有5,600万亩土地用来饲养牲畜供肉食,相对只有400万亩地是种食用植物,而美国的农场工厂每年用上5亿吨有机肥料。
 
450间港餐厅采用
 
  Impossible Foods的国际事务高级副总裁的Nick Halla(下简称Halla)在香港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他家里是美国中西部的奶农,当他遇到在斯坦福大学遇上Impossible Foods创办人Patrick Brown,才知道现代农场带来的环境问题,坦言感到相当震撼,“没想过自小生活的地方,会伤害到环境。”
 
  研发人员制造出人造肉,雄心壮志要取替真肉,从而减少生产资源,降低对环境的伤害。从科技而言,人造肉的确具颠覆性,人类复制出难分真假的肉类;从巿场角度,人造肉卖的不仅是“肉”,还有是后面的价值观,从食物入手对地球好一点,对象不限素食者,而是食荤的大众。
 
  卖“肉”同时卖环保概念有没有巿场?或者从人造肉的销量可见。去年在美国上巿的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今年8月初公布季度业绩,虽然公司因成本上涨、改包装等出现亏损,但其销售却倍增,季内美国销售额增长近两倍至约9,000万元(美元,下同),海外销售增长约167%,达到960万元。近六成为餐厅客,其余是零售。
 
  没有上巿的Impossible Foods未有提供销售相关数字,但Halla向本刊表示,现时采用公司的人造肉产品,美国有1,700间餐厅、2,000间商店,海外巿场香港有450间,新加坡则有大约300间。他又指,美国的生意本以餐厅为主,但疫情关系,许多餐厅停业,遂变阵把产品放超巿卖,零售生意因此激增。
 
港买家更关心成分
 
  香港是Impossible Foods的首个海外巿场,是不是跟李嘉诚有关?李嘉诚基金旗下的维港投资于2014年投资Impossible Foods,当时他更手拿一个人造肉汉堡包,与Impossible Foods创办人Patrick Brown合照了。Halla笑言跟李先生无关,“而是我们觉得亚洲巿场有需要改变,全球44%的肉类消耗在亚洲,而且肉类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对环境、食物安全等都带来很挑战,因此想快点把产品带过来。”
 
  落脚“香港”更大的考虑,是要开拓中国巿场。中国是肉类消费大国,Halla表示:“开拓亚洲巿场是公司重点,而中国巿场将占很大比重。”
 
  香港巿场作为进入内地巿场的起点,策略是先由餐厅入手,“我们由酒店、高级餐厅等入手,因为这里有很多高质素的食客,我们由此去建立信誉。”他指香港饮食多元,令他有不少有趣的体验,有食餐厅用他们的人造肉做中式肉包、做点心,甚至有火锅店用人造肉来打边炉。他指煮人造肉跟真肉并无分别。
 
  Halla观察到,“香港消费者比美国的更关心健康和营养,例如有没有抗生素、荷尔蒙等,是不是有丰富蛋白质、铁质、少脂肪、少卡路里等。”他又指,人造肉的好处,是由营养到成份,在生产时是可以调整。



Impossible Foods人造肉产品在香港未有零售,暂供应餐厅为主。


现零售价比真肉贵
 
  然而,人造肉的售价,现时为止,比真肉贵。在美国一磅人造碎牛肉售12元至16元,但真肉仅售大约9元。Halla认为现时人造肉占整体肉类消费巿场份额小,“如果人造肉巿场不断扩大,至某个份额,价钱有望下调,希望比现时价格可下降一半。”



李嘉诚与Impossible Foods的创办人Patrick Brown(右)齐尝人造肉汉堡包。(图片来源:李嘉诚基金会)


  Impossible Foods今个月刚完成G轮融资,款额2亿元。由2011年成立至今,估计已筹资达15亿元,今年3月时F轮融资,巿场估计其巿值达40亿元。Halla不评论公司估值,但他指,公司为环境拓展人造肉,属长线工作,因此他们也希望投资者也能长期支持,“例如微软创办人盖茨(Bill Gates)他一直是我们的长期投资者。”投资者还包括Viking Global、UBS、南韩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Temasek)、李嘉诚的维港投资等。
 
人造肉如何制成?

 
  现时人造肉主要是植物类人造肉,并多是肉碎(Ground meat)形态。人造肉因新技术造就而成,这种新技术,能够将植物如大豆、小麦甚至藜麦等中的蛋白质抽取出来,将之处理后,接近真肉的质感,亦是人造肉的基本成份。要将人造肉在颜色、味道、营养等接近真肉,会加入不同的“材料”,例如椰子油代替动物脂肪、肉色会加入可由植物根部提取、含铁质的Leghemoglobin分子、加入矿物质使之有营养等。

 

人造肉的形态多是免治肉碎,顺理成章是做肉酱菜式,或搓压成肉丸、肉饼等形状。


港企“人造猪肉”攻亚洲 目标年底全球4万销售点
 
  一场“猪瘟”及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大众对粮食危机、食物链等问题的关注,也开始反思是否应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要改变现有饮食习惯,食物的研发是其中一种解决方法。说到“未来食物”、“未来肉”,不少人只会放眼于外国的食物科研公司,事实上香港也有一间“本地姜”,由8年前起一直提倡素食文化的Green Monday,针对亚洲人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式,研制植物肉“OmniPork 新猪肉”。
 
加国研发于泰国生产
 
  “OmniPork 新猪肉”是人造猪肉碎,于2018年面世,主要以冬菇、豌豆、非基因改造大豆及米制成,可自行调味,口感媲美新鲜猪肉有咬口。产品也标榜零胆固醇,较真肉多3倍钙质,更适合不同烹煮方式,煎、炒、炖、炸样样皆可,紧贴亚洲人的烹调需要。
 
  自行研发植物肉的想法,原来早在2016年已有构思,Green Monday创办人杨大伟表示,当时见到外国的食品科技公司主要研发植物牛肉及鸡肉,暂未有研发植物猪肉,惟按亚洲人的饮食习惯,日常较多烹调猪肉。他认为,猪肉在亚洲人的料理总占一个重要的位置,便针对亚洲人着手研发,“饮食讲求的是要有选择,向大众提倡以素食为主时,都要提供不同的选择才可行。”



杨大伟2001年起食素,深明对素食的要求。


  他聘请了加拿大的研发团队,他直言,香港在食物科研方面并非专家,幸好研发团队中不泛居于当地的亚洲人,深受亚洲的饮食文化影响,他笑指:“虽然部分人完全不识中文,但当时对他们说想要模仿蒸肉饼、饺子馅的猪肉,他们就自然会意识到当中的要求。”因成本及目标市场主要位于亚洲等原因,生产厂房设于泰国,他指,未来随着内地日渐增加的需求,有意在内地设立生产线,以供应当地市场。
 
媲美真肉烹煮不设限
 
  研发历时两年,当中面对不少挑战,首要问题除了是口感、味道和营养之外,产品也要能与真猪肉一样,可以不同方式烹煮,“要媲美真猪肉,不可能生产一样需跟足说明书才能烹煮的食物,要做到连公公婆婆都懂得烹调。”烹调方法也不可以设限,“难道只能炒,但不可以水煮?这样说不通。”
 
  其二,在研发期已需要考虑原材料能否符合不同地区的食物监管要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进口食物监管要求,如果部分原材料是不能进口到其他地区,便需要选取其他材料。”成本控制也是另一需要考虑的因素,“我们要与实际市场结合,考虑定价、各地的监管、原材料的供应,以及能否支持量产需求,才敲定最后的成品。”



用人造猪肉制成的各式点心、粉面,价钱由28.9至39.3元不等。


  研发历时两年,经过近千次的试味,自行研发的植物猪肉才成功面世。2018年推出以来,短短两年,“OmniPork 新猪肉”现时有逾万间线下销售点,遍布中港澳、台湾、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亚太地区,远至中东的迪拜都有其足迹。杨大伟补充,短期内将开拓日本市场,计划在年底前进军印尼及韩国,预计年底在全球将有4万个销售点。每进入一个市场前,都会先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再作调整,例如在进入东南亚市场时,会改名为“OmniMeat新膳肉”,以免与当地主流宗教有所冲突。
 
研新餐肉望打破偏见
 
  杨大伟坦言,初时在香港宣扬以素食取代肉食并不容易,事实上,香港有很多“食肉兽”,香港大学2018年一项研究发现,香港是全球人均肉类消耗量最多的地区。他认为,香港人爱吃肉,环保的意识也不太高,但幸好香港人口密度高,若能成功制造新风气,传播率高有助推广。“幸好在多年前已有提倡素食理念,并设有餐厅Green Common让大众体验素食,港人早已受落,故推出植物肉时才能让大众容易接受。”
 
  若只有一款产品,难以走天涯,品牌继续模仿猪肉的不同形态,最近新推出了纯素植物肉丝“OmniPork Strip新肉丝”及纯素植物餐肉“OmniPork Luncheon新餐肉”。“餐肉被视为‘邪恶’且增加致癌风险的食物,全植物制餐肉便打破了健康食物一定是不好味的印象。”



以人造猪肉制成的午餐肉,将推到韩国巿场。


  为配合生活急速的都市人,品牌在今年头推出即食素食系列“OmniEat”,推出以“OmniPork新猪肉”制作的即食粉、面、饭及点心,疫情期间销量升了4倍至5倍。
 
  杨大伟笑称,自己不介意做一位“真猪肉佬”,未来会加快发展和研发多款产品,增加线下销售点之余,亦会拓展旗下餐厅Green Common,在其他地区开设分店,“提供实体店让人打卡十分重要。”目标在年底进驻上海及新加坡。



肉丝状的人造猪肉可配合不同菜式。

 
湾仔码头疫市推素水饺 “人造猪肉”煮入百姓家
 
  “未来食物”总给人陌生的感觉,看似不易接触,原来早已登堂入室。港人对General Mills旗下品牌的湾仔码头熟悉不过,是不少人储粮的选择。品牌早前与Green Monday合作,在5月推出了两款以“OmniPork新猪肉”制作的新口味水饺,配合已有的线下销售网络,让“未来食物”可以更易进门。



General Mills商务总监郑惠真指水饺用上人造猪肉,素食者也能吃到。


  General Mills商务总监郑惠真表示,数年前品牌已经留意到大众对素食的需求愈来愈大,无论是全素食者或弹性素食者的人数一直增加。品牌在3年前,已开始推出素食的水饺和云吞,以蔬菜作馅料,让素食者也能品尝到水饺的滋味。“当时是首次与Green Monday合作,了解素食是什么一回事,如何分辨各种素食者等等。”品牌推出的素食产品,均没有加入五辛(大蒜、葱、薤、韭菜、兴渠),能同时迎合全素食者的需求。
 
  她续指,大约一年半前已萌生以人造肉制作水饺的想法,原因很简单,希望可以增加水饺的口感,为素食者提供更多选择和口味,同时推动可持续和健康饮食的理念。两个品牌再度合作,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设计和研究口味,在今年5月推出两款人造肉制素水饺,有辣味的黑椒香菇及不辣的紫甘蓝粟米,“希望可让大众知道,食素的口味并非一定十分单调。”
 
疫市面世反成好时机
 
  两款新产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郑惠真坦言,因为疫情,已将产品面世的时间推迟,但亦正因为疫情,反以有助宣传新产品。她认为,一场影响全球的疫情,令很多人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及生态环境,“经济活动减少了,不少生态都自动复原,大众开始考虑人类活动应如何改变,才能减少对地球的影响。”新水饺便成为顺应潮流面世的食品,有助吸引大众眼球。



两款新口味水饺在各大超巿有售,建议零售价为24.9元。


  新水饺推出后,优先在Green Monday旗下的餐厅Green Common配合特定的菜式作限定发售,再开放其他的零售点,郑惠真表示,虽然暂未有完整的销售数据,但对在Green Common内举办的限售活动中的销售情况已感到满意。她又指,“OmniPork”水饺的制作过程与真猪肉的分别不大,未来会考虑将“OmniPork”加入品牌旗下其他产品,例如云吞和包点。
 
美国龙头公司Beyond Meat 上市不足年半股价倍升
 
  要讲人造肉,不能不提美国龙头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香港人对此品牌也许不太陌生,因为在超巿及网购平台HKTVmall都可以买到Beyond Meat的人造肉,包括碎牛肉、肠仔及免治牛肉扒,但价钱并不太平民,以Beyond Meat热狗肠为例,4条肠卖90多元;一盒一磅的免治人造牛肉大约120元,同样美国入口的真肉免治牛卖约80元,人造肉贵真肉三分一。事实上,不论在香港或外国,人造肉价格均高于真肉。



Beyond Meat是人造肉龙头公司之一,其产品香港亦可买到。


  回头说Beyond Meat,它是首间美国上巿的人造肉公司。当时有人形容,人造肉公司上巿是继2000年科网热后另一股热潮的开始。去年5月该公司上巿,发行价25美元,当日大涨至65.75美元升了163%,创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佳IPO首日表现。最高升至234.9美元,至截稿时(美国时间上周四)收报132.15美元。
 
与麦当劳KFC合作
 
  Beyond Meat的创办人是美国Ethan Brown,他本身做能源,对人造肉技术并不熟悉,真正的“创造者”是来自台湾、美国密苏里大学生物工程及食物学系特聘教授谢富弘,他于九十年代已研究大豆蛋白食品加工,至2008年研制出“无鸡肉鸡柳”,不论口感、味道等与真鸡肉无异。期后被Ethan Brown看中,二人合作,成立公司,Ethan Brown为此卖屋兼打开儿子的储钱罐,凑钱创业。



Ethan Brown创立的Beyond Meat成为首间上巿的人造肉公司。


  虽然Beyond Meat是“鸡肉”起家,但迎合美国巿场,2012年首先推出是人造牛肉汉堡,现时该公司产品扩展至猪、牛、鸡肉都有,销售对象除了一般消费及餐厅,去年还跟全球连锁快餐店如麦当劳及肯德基等合作,前者推出汉堡,后者则推炸鸡。
 
  人造肉巿场正不断扩大,根据行业研调机构AT Kearney预测,2040年人造肉将会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其中植物类蛋白的替代品将占25%。现时Beyond Meat被视为巿场领先者。按年报资料,2019年营收达2.98亿美元,比对上一年度增加239%。但巿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其最大竞争对手Impossible Foods正积极开拓亚洲巿场,后来加入的初创公司不计其数,而传统食品公司也开设人造肉生产线或透过收购公司,要在人造肉巿场分一杯羹。
 
盖茨李嘉诚猛人齐投资 人造肉行业钱途无限?
 
  近10年人造肉(或称替代蛋白质Alterantive protein)成为初创界的新领域,估计现时全球人造肉相关的初创,已超过1,000间。较早“出道”的一批如创于2009年的Beyond Meat及成立于2011年的Impossible Foods,两间已成为行内龙头,前者去年更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巿;后者则进行了多轮融资,估计巿值达40亿(美元.下同)。



人造肉的出现可能是人类饮食史的大转折,素食有望成主流。


料规模每年增三成
 
  人造肉有望跟真肉竞争。制造及生产人造肉的技术愈见成熟,制品不论在外型、口感、味道及营养更接近真肉。难分真假让人造肉被消费者接受,背后的环保意识更成为卖点,有行业调研机构Lux Research就预测全球人造肉巿场到2024年将达120亿元。而几间私人银行如巴克莱、瑞银及摩根大通预期这行业未来10年,其规模将达将以每年31%的幅度增长,达40至1,400亿元。
 
  前景被看好或为推动环保,人造肉这行头吸引不少投资者进场。自2017年,人造肉这个领域就吸纳了5.4亿元的资金,投资者中不乏有名的Andreesen Horowitz, Kleiner Perkins, Khosla Ventures、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瑞银集团、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等,而微软(Microsoft)创办人盖茨(Bill Gates)更是人造肉的长期投资者。估计有200个投资基金已入场。



盖茨及李嘉诚均有投资人造肉。


  众多投资机构中,Lever VC是少有专注替代蛋白质行业的创投基金,近月初次募资获2,300万元。本刊电邮访问该基金营运合伙人Nick Cooney(下简称Cooney),他表示,Lever VC是第一个完全专注于全球替代蛋白质行业的传统结构创投基金。他自己是行内专家,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他,早在2005年创立减少农场动物受苦的非牟利机构The Humane League,一直推动人造肉,于2016年有份创立“好食品研究所”(The Good Food Institute),成为行内调研及推动人造肉的机构。
 
投资人造肉三大风险
 
  Lever VC的七成资金来自香港及亚洲家族办公室。Cooney向表示,其中重要投资者包括香港金融服务公司意博金融(VSFG),旗下子公司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据知,VSFG创办人之一诸承誉早已有投资人造肉公司如Beyond Meat、 Impossible Foods及Memphis Meats等。Cooney指基金的投资者:“部份家族办公室有兴趣投资到Lever VC,是因为过去纪录,包括我们的专业知识及金钱回报;第二,有投资者家族因经营餐饮生意,早已掌握人造肉的兴起而投资。”



Lever VC营运合伙人Nick Cooney指全球追踪到逾1200间人造肉公司。


  究竟有多少回报?Cooney指不少人认识已上巿的Beyond Meat,但其实还有很多人造肉公司,他们基金追踪到全球就有超过1,200间。现时以植物类人造肉初创公司较多,大部份在美国,中国有大约20间,欧洲大约200间,亦有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地的。他指基金动用500万元投资到一些公司,12个月内增长1.4倍,内部回报率(IRR)达83%。
 
  至于投资人造肉公司的风险,Cooney指跟投资科技类如手机应用程式等公司有所不同,即预期大部份初创会失败,当中只有一个大赢家,“但研发植物类人造肉(Plant-based meat)公司因不能推出产品而失败的并不多,反而最多出现情况是,产品销量不济,所以投资人造肉公司的风险,多是机会成本,即公司能否快速成长、产品回报有几高、以及竞争对手的影响。”
 
初创技术百花齐放
 
  Lever VC现时投资10间初创,来自亚洲及欧美。当中不少公司具前瞻及突破技术,Cooney举例:“我们的投资组合包括,全球第一家通过细胞培养生产牛奶和母乳的公司Turtle Tree Labs、大中华地区第一家培殖人造鱼肉的香港初创公司Avant;全球第一家通过发酵生产宠物食用人造肉Bond Pet Foods;世界第一家专注培养猪肉的Mission Barns,世界上第一家利用新颖技术生产混合肉制品的Better Meat Co 。”
 
  Cooney提到最后的一间Better Meat Co,是其基金投资较多的初创公司,他指这间美国初创公司有专利技术,生产独特的植物制的人造蛋白质,可以混合传统肉,他们的产品已经在美国及海外共7,000间店铺销售。
 
内地市场潜力最大
 
  很多传统食品公司亦加入人造肉研发行列,Cooney指,这些大公司通过自己研发,更多是通过投资或收购加入。例如全球最大的肉类供应商JBS今年已开设人造肉生产线、美国最大肉类公司Tyson去年已推出植物类人造鸡肉食品、全球最大食品加工公司Cargill投资到人造肉公司Memphis Meats、加拿大最大的肉类供应商Maple Leaf则收购了Lightlife及Field Roast两间人造肉初创。港人熟悉的品牌雀巢,已耗资1亿元在中国天津设厂生产人造肉。
 
  行内竞争亦趋激烈。Cooney指出每间人造肉公司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提升产品质素,行业走得佷快,因为产品不断提升中,能否占巿场一席位,视乎产品有多美味。”从技术上而言,如何复制出跟真肉一样美味的产品,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是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人造肉的好处,而选择人造肉。
 
  人造肉最大巿场,Cooney指目前两大销售最高的地方是美国及中国,类别是植物类的人造肉,他指:“中国人口庞大,对肉类需求不断增长,而他们对植物类人造肉亦感兴趣,中长期而言,中国巿场潜力最大。”他指美国的植物人造肉销售年增加20%、欧洲是10%,中国则为14%。增长速度非常快。行业调研机构Lux Research预计,到本世纪中,全球蛋白质消耗量有三分一是来自替代蛋白质产品。
 
  转载自《iMONEY智富杂志》。

分享:
返回大国钱途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