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0-10-14 15:21:24
在瑞士银行工作11年(中国研究部主管,投行部副主管)。2006-08年任深圳控股COO。1986-89年任职人民银行总行。1991-94年,堪培拉大学金融学讲师。先后在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书评: Quiet: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not stop talking:《安静就是力量》台湾版。
作者:Susan Cain (华尔街律师),苏珊-坎恩。
2005年秋天,金威啤酒在汕头的工厂开业。它的母公司粤海集团的董事长武捷思让我陪他一起去看看。我以前从来没有去过汕头,而且我喜欢喝啤酒,所以就去了。去了以后,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巨型活动。参观工厂之后,还有几百人参加的一个大会:领导讲话,来宾送花,宣读贺辞之类的。我是一个既害怕,又不喜欢这种场合的人。所以我就开始溜之大吉。
且慢!高音喇叭里突然传来,“主席台上就座的有某某副省长、某某书记、市长……”等等。喇叭里接着喊,“主席台上就座的,还有瑞士银行董事总经理张化桥”。我想这下可糟糕了。我已经溜到200多米以外的地方去了,我本想一个人到市里逛逛。这个时候,即使我有姚明的速度,沖到主席台,也是来不及的。喇叭里又重复了三遍我的名字,我已经瘫在地上了。
后来CFO到处找我。我胡编了一通故事。可我还得加入他们吃午饭,喝啤酒,并坐他们的车回深圳。可是我觉得非常的狼狈,自卑感一直袭击着我。
类似的事情在我身上出现过好几次。每次遇到这种事情,我就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落落大方呢?为什么我不能往前站呢?其实,我小时候就知道自己有内向、害怕、不合群的缺点。七十年代,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妈妈几次告诉我,村子里你的某某同学家今天请客,请大队的队长和支部书记。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请客呢?可是我既害怕,又真心不愿意,所以从来也就没有请过。绝非不敬!
在瑞士银行做分析师的那些年,我当然知道分析师就是财经演员,就是要讲故事,就是要出风头,要高调,不断地见基金经理、拉票等等。坦白讲,我是很不愿意的。报告写好了,让他们自己看,不就行了吗?可是,这是一个需要自我销售的行业,所以我经常委屈自己去做。我的竞争者们一年要去美国、欧洲路演三、四趟。可我就去一、两趟,而且还扭扭捏捏。
这三天我读的这本英文书,讲了许多这样的故事。如果我20年、30年以前就读了这样的书,那该省掉我多少难过啊!
此书安慰我们: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不用自卑。这个世界也有一碗饭给我们吃。美国人总的来讲,比亚洲人更会、更愿意夸夸其谈,但是即使在美国,也有大量的内向、腼腆、害怕的人,比例高达1/3到一半!
这本书有点学术研究的性质。她采访了很多心理学家和医学家。对过去几十年,这个行业的研究成果做了大量的介绍。但同时作者本人也是一个内向、害怕的人。她做了七年华尔街的律师,发现自己虽然可以做,但是并不喜欢,于是她就改做全职作者。
内向的人被赶鸭子上架的非常多。人的性格是可以装的,可以逼的。但是这样有一个限度。时间长了,就会有巨大的压力,也不开心。作者发现,甚至电视台的播音员里面也有大量的内向、腼腆的人。他还讲了一个有名的大学教授。在万众面前演讲,口若悬河,可是每次演讲一结束,他就要躲到厕所里去,因为他不愿意跟人家聊天,他害怕。他不知道说什么,每次被邀请跟众人一起吃饭,他都找借口逃避。
她说(我也同意),互联网大大地保护了内向、不愿社交的人们,因为互联网毕竟是一个屏障,让这些人得以发挥。
我在当分析师的那些年,客户和同事都说我是一个好销售员。我在工作的时候热情洋溢,用不完的精力。可是,这种性格的人,由于在办公室已经把所有的(外向)精力的额度都用完了,所以回到家里的时候既疲倦,也不耐烦,伤害的就是家里的人。很遗憾,我到现在才知道。书中讲,企业界、学术界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扰。如果他们不会调整的话,就会闹出家庭矛盾。只要与家人充分沟通,这些问题都不难解决。
此书还讲了老师和企业管理者应该怎样对待学生和同事,家长应该怎样照顾小孩,不给压力。这本书好像只有台湾中译本。能看懂英文的朋友一定看看原版:非常易读,故事性强。
转载自张化桥博客。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