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12-02 10:34:26
临床心理学硕士及博士、香港心理学会院士。事业的第一个十年在香港惩教署及加拿大的联邦监狱任职临床心理学家。第二个十年在青山医院门诊部工作及推动小区心理健康教育。第三个十年在大学里主理辅导和心理培育之责。
曾任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主席。现为亚洲创伤心理研究学会副会长。
九十年代和千禧千代初曾经活跃于跨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出版著作及专业兴趣包括抑郁症、心理困扰、爱情心理、灾难创伤心理、多元化融合社会等。
《GIVER》剧照
他说:“我不是个易哭的人,但这不等于我没有情绪。看电影时会比较容易感到戚戚然,但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哭不出来。我觉得这是一种麻木的感觉,周遭的人都感到情绪被触动之时,我也只有一点儿不快而已。我也希望自己是会多些表达,多些人情味啊!那种郁在心中的感觉一点也不好受哩!”
细看他的成长,有两个特色:第一,他的家庭是一个很有纪律的生活,孩子要守规矩,要依从时间表日志去生活。父母也是一些少说话多做事的人,所以也是乐于事事早作安排,依规律而行。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以理性为先,没有太多感情交流的家庭。所以,孩子不太有表达感情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第二,作为家中长子,父母和祖父母都对他存有那些对长子的期望。希望他坚强勇敢,能够冷静理性处理一切事情,所以他就在那种“男儿流血不流泪”的价值观下成长,每次想哭的时候,长辈便提醒他一次,每次哭的时候,长辈就笑他是女孩的反应。
日子有功,表达伤感就变成了展示软弱,增加了那种担心被人攻击打败的恐惧。所以他便炼成了金刚不败之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总之不可以真情流露。
但这是很痛苦的事。所以只有在一个人看电影,在黑暗的环境中,他才可放下自己的保护罩,代入角色的经历中来发放情绪。
找到了这一个出口,他开始明白自己的“缺陷”,开始学习开放自己的情绪感受。虽然现阶段要借助剧中人这些第三者来体验情绪,但是他已经很高兴可以找到自己那感性有情的一面!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