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01-15 10:29:02
著有《我做妈剧停》一书,撰写“市场”及“职场”两大类文章。经常与不同机构及院校合作举办Marketing及职场座谈会。
facebook:我做Marketing
email:iDoMarketingHK@gmail.com
早前专栏“营销心法”一文中,有读者朋友对当中“中、大、特大”的概念感到兴趣。读者曾任职小型咖啡店职员,指出“大杯”同“特大杯”的销量其实差不多,问及当中是不是还有其他营销手法。
咖啡店餐牌上通常只会写上“中、大、特大”的选项,当中有两个营销技巧,前文只提及其中一个手法是,先剔除“小杯”选项,令你少一个选择,再将“大杯”变成中间选项,并改一改名,引导消费者选择大杯而非中杯。另一方面,其实在咖啡升级的定价上都藏着小窍妙。先假设中杯为$32,大杯$36,特大$39,中/大杯差价为$4,而大/特大差价就只有$3,当消费者选择中间选项(大杯)时,但见到原来大杯升级到特大杯,是划算过中杯升级到大杯,这一个比较就会左右他们的决定,令他们认为特大是三个选择中最值得饮,所以最后选择特大杯。而这一个类似“升级差价”的营销手法,称为“诱饵效应”。
“诱饵效应”意思是,当公司想向巿场力推一件A产品时,他们会同时间推出一个类似、但“次一级”的产品以作对比,突出A产品,令消费者觉得A产品是所有产品中最好,从而最后决定A产品。“次一级”产品不一定是质素上较差,可以是价钱较贵、性价比较低、数量较少等等。所以“次一级”产品是用来陪跑,公司不会对它赚钱能力有所期望。而巿场上并不难见到“诱饵效应”不同的展现,当中最常见例子如猪柳蛋包比猪柳包平,又或者是购买A产品单价为$100,B产品单价为$150,但A+B则只需$220。
另外外国有一成功例子,一间连锁餐厅将自己“第二Hero Product”加价,价钱比“第一Hero Product”还要高、性价比亦十分低,旁人会以为餐厅“自己倒自己米”,但其实是想令消费者觉得“第一Hero Product”更加值得吃,从而间接增加其销量。
但其实“诱饵效应”并不一定永远适用,当产品开始有稳定销量,或者有稳定客源,“常客”会有自己特有既定消费模式,他们会潜意识无视类似以上的手法,所以多数餐厅后期会将升级价钱统一,大/特大差价提升至$4,选择“赚多一元是一元”。所以大家可能会见到同一间咖啡店,香港同世界各地分店的升级差价有异,这个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人类消费时较难理性地分析每一个选项的分别,尤其是对于一些“享乐”产品,当消费者在买一种快乐或“减少自身痛苦”的产品时,会更为松懈,好自然地用直觉去消费。所以消费者一定要了解自己需要,给钱前再减去不必要对比同sales的花言巧语“升级特大‘都只是’加多$3啊”,就会没那么易落入圈套。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