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5-02-03 09:46:40
少年时,曾研习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可惜学无所成,侥幸毕业。成年后,误打误撞进入传媒圈子,先后在印刷、电子、网络媒体打滚,略有小成。中年后,修毕信息科技硕士,眼界渐扩,决意投身初创企业,窥探不同科技领域。近年,积极钻研数据分析与数码策略,又涉足 Location Intelligence 开发项目;有时还会抽空执教鞭,既可向他人分享所学,亦可鞭策自己保持终身学习。
本田(Honda)与日产(Nissan)于2024年12月宣布启动合并谈判,有望合组成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为整个业界投下震撼弹。但日产恶化的财务状况却成为合并的最大隐忧,加上原本有意参与合并的三菱汽车(Mitsubishi),突然传出放弃加入,令合并谈判似乎充满波折。究竟这宗汽车产业史上最大合并案正面临什么挑战?是否有破局的可能性?
日车厂竞争力被中、美对手削弱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电动化转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2024年第一季全球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25%,预计全年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20%以上。中国、美国、欧洲作为电动车主要市场,正推动这一趋势。
根据日本调研机构MarkLines的调查,美国特斯拉(Tesla)以19%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电动车龙头,中国比亚迪(BYD)则以16%的份额紧随其后。作为日本车厂的二哥与三哥,本田与日产的电动车市占率分别仅为0.2%和3.2%。由此可见,日系车厂的竞争力正逐渐被中国与美国对手削弱,所以本田与日产合并被视为不得不采取的生存之道。
日产早于2010年已量产Leaf电动车,被视为是纯电车的始祖之一,可惜后劲不继,逐渐被新进者超车。(图片来源:日产官网)
本田在美国、中国市场获利重创
本田的主要销售市场是美国,其电动休旅车Prologue在当地销量算是不俗,但这是用大额促销优惠换来的成果:本田每售出一辆Prologue,便要额外付出1万美元(约7.8万港元)的优惠成本,比其他车款平均高出2倍以上,可说是卖一辆、亏一辆。
至于中国市场,在比亚迪(BYD)等国产电动车品牌的围攻下,本田2024年7月至9月的销量已大跌5成以上,跌幅远高于其他日系车厂。中国销情不佳已对本田整体业务造成极大影响,及至2024年9月,公司纯利已年减近2成。
日产中、美市场陷销售疲软困境
日产的经营状况只有比本田更惨淡。面对中、美市场销售疲软的窘境,日产2024年第三季净亏损达93亿日圆(约4.64亿港元),被迫在同年11月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并缩减5分之1产能。
由此视之,整合资源、共享技术成为本田与日产应对市场劣势的必要选择。预计2025年6月,双方将谈妥合并条件,并签署正式合约;2026年8月,合并后的新公司正式成立,届时本田与日产将成为旗下子公司,仍会维持各自品牌。这家新公司市值将逾550亿美元(约4,290亿港元),可望成为全球第三大车厂,仅次于丰田(Toyota)与大众(Volkswagen)。
本田于2024年3月在美国推出首辆纯电休旅车Prologue,电池续航力达430公里,在同级电动车中可以排在前段班。(图片来源:本田官网)
日产财务糟糕成合并案破局隐忧
尽管合并案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要落地执行却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日产财务状况堪忧。2024财年上半年,日产营业利润只有329亿日元(约16.42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大跌90.2%。相比之下,本田2024财年营业利润则高达1.42兆日圆(约700亿港元)。
按照双方公布的合并目标,新公司预计可实现每年3兆日圆(约1,500亿港元)的营收,兼且创造1兆日圆(约500亿港元)的协同效应。如此一来,日产必需贡献6,000亿日圆(约300亿港元)的长期利润,但若要达到这目标金额,一定将其利润提高2倍。
可是,日产现正陷入利润急降的困境,难以在短期内扭转财务劣势。本田已表明,合并只能在双方均有稳定财务基础的前提下推进;一旦日产不能在2026财年达到盈利目标,本田很有可能会退出合并案。
供应链、产品线、市场高度重叠
其次,双方供应链相互交叠也是合并障碍。根据东京商工研究(Tokyo Shoko Research)的资料,本田与日产的日本供应链由近30,000家厂商组成,当中5,000多家同时为双方供货,加上零件需求重复性很高,故此合并后如何整合供应链将是一项艰巨任务。此外,两大车厂在中国市场都各自跟当地企业有合资公司,估计这环节的协调并非易事。
除供应链外,双方的市场和产品定位亦是高度重叠。本田与日产均专注于美国市场,主打产品都是SUV休旅车。日产前执行长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认为,双方在同一个市场上营运,产品几乎相同,品牌又十分相似,合并后根本没有互补性,难以实现“1+1>2”的效果。金融研究机构晨星(Morningstar)指出,双方都欠缺具吸引力的电动车型,合并后将面对新车研发的挑战。
本田与索尼的电动车合资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在CES 2025上发表首款销售车款“AFEELA 1”,即日起开放给美国消费者预购,可见本田锐意抢攻美国电动车市场。(图片来源:Sony Honda Mobility官网)
三菱汽车现阶段无意参与合并案
由于日产持有三菱汽车24%的股权,是其第一大股东,所以后者一直被认为会加入合并案。但三菱汽车社长兼执行长加藤隆雄刚于2025年1月表示:“业务整合不一定是出路,而是选择之一。”据知情人士透露,三菱现阶段无意参与合并案,反而希望在技术层面加强与两大车厂的合作关系,形成技术联盟。其实本田和日产合并后,全球销量将达735万辆,就算三菱不加入,也无碍新公司成为第三大汽车集团。
本田与日产的合并,不仅是企业层面的策略性重组,更是日本汽车产业应对全球技术变革和市场挑战的重要举措。这合并案若能成功实现,将对日本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产生积极影响,甚至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然而,日本并购顾问机构Recof指出,日本化工企业日本触媒与三洋化成曾于2019年达成合并协议,但因日本触媒的营运状况恶化,双方最终撤回合并案,故此本田与日产合并谈判破裂的可能性绝对不是零。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