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少年时,曾研习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可惜学无所成,侥幸毕业。成年后,误打误撞进入传媒圈子,先后在印刷、电子、网络媒体打滚,略有小成。中年后,修毕信息科技硕士,眼界渐扩,决意投身初创企业,窥探不同科技领域。近年,积极钻研数据分析与数码策略,又涉足 Location Intelligence 开发项目;有时还会抽空执教鞭,既可向他人分享所学,亦可鞭策自己保持终身学习。
OpenAI刚于1月发表星际之门计划,宣布与软银共同投入5,000亿美元在美国兴建AI数据中心;想不到甫踏入2月,该公司又发表多项大计:与软银成立合资公司,在日本销售ChatGPT企业方案;简化现有产品线,将o系列与GPT系列模型合并成GPT-5;自研AI芯片首版设计即将提交晶圆厂试产,目标是2026年量产,可见OpenAI执行长奥尔特曼正积极部署扩张AI霸权。究竟奥尔特曼的如意算盘能否顺利打响?要实现这一系列大计将面临什么挑战?
OpenAI与软银新公司攻日本市场
2025年2月3日,OpenAI执行长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远赴东京,跟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创办人兼社长孙正义共同宣布,双方各自出资50%成立一家名为“SB OpenAI Japan”的新公司,将向日本企业销售OpenAI的解决方案。软银把OpenAI产品重新命名为“Cristal Intelligence”的企业AI工具套件,以便在日本工商界推广。
孙正义(左)与奥尔特曼(右)在日本东京举行AI座谈会,并宣布软银将与OpenAI成立合资公司SB OpenAI Japan,为日本企业引入最尖端的AI技术,以强化日本企业竞争力。(图片来源:翻摄软银官方YouTube影片)
Cristal Intelligence可按照客户要求对系统和数据进行客制化,同时又整合了思考推理模型o1系列,发展成可以独立执行任务的AI代理,负责处理办公室的日常任务,譬如起草建议书、编写财务报告、以及回应客户咨询。OpenAI将为Cristal Intelligence提供最新、最先进的AI模型,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援。
软银将每年投入30亿美元(约234亿港元),为集团旗下公司如ARM、LY Corp.、PayPay Corp.等导入Cristal Intelligence,以起示范和带头作用。SB OpenAI Japan成立后,预计有助于OpenAI产品加快渗透至日本各行各业。
孙正义把OpenAI所有产品归属于新品牌Cristal Intelligence之下,向日本国内企业进行推广与销售。(图片来源:翻摄软银官方YouTube影片)
OpenAI获软银注资400亿美元
除合资成立日本新公司外,近日更有消息传出,OpenAI正跟软银洽谈新一轮融资,金额或许高达400亿美元(约3,120亿港元),预计资金将在未来12至24个月内分阶段到位,使OpenAI估值暴涨至3,000亿美元(约2.34兆港元),比起2024年10月估值几乎高出一倍。当融资完成后,软银将超越微软(Microsoft),成为OpenAI最大金主,可见双方关系愈来愈密不可分。
不过,软银第三季财报出现了3,692亿日圆(约188亿港元)的季度亏损,让市场关注软银的资金筹措方式。截至2024年12月底,该集团现金储备已大跌至4.7兆日圆(约2,398亿港元),远低于2023年3月的6.2兆日圆(约3,164亿港元),可见其资本正在急速消耗。因此,难免令人怀疑软银是否有足够资金,完成其庞大AI投资计划,包括出资跟OpenAI成立新公司,以及向后者提供巨额融资。
软银财务长后藤芳光回应指,集团的投资只会以股权形式进行。以星际之门计划(The Stargate Project)为例,资金主要透过项目融资筹措。此方式常见于能源基建项目,同时又会引入银行与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提供债务融资,所以并非完全依赖集团本身资金。
o与GPT系列模型合并免费任用
除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外,奥尔特曼也着手重整旗下产品线。他宣布,推出GPT-4.5后,o系列与GPT系列模型将合并成一套系统;换言之,OpenAI日后不会再单独推出o3系列模型,而o3-mini是唯一独立面世的o3模型。
过去一年,OpenAI先后推出GPT-4o、GPT-4o-mini、o1、o3、o3-mini,产品多到叫人眼花撩乱,不知如何选择。事实上,不是每个用户都知道哪个模型适合做什么,与其他模型有什么不同,因此OpenAI确是时候要简化产品线,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奥尔特曼表示,其目标是创建可使用所有AI工具的单一系统,统一各个AI模型,并让系统自行决定是否需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推理来回答问题。他预告,即将在数个星期内推出GPT-4.5,这将是OpenAI最后一个非思考型模型。跟着在数个月内,o系列与GPT系列模型将整合为单一系统,并冠以“GPT-5”之名上市。它能够使用OpenAI全部工具,知道何时应启动长时间思考模式、何时不用。
奥尔特曼表示,意识到OpenAI产品线变得愈趋复杂,于是决定要简化产品线,将o系列和GPT系列模型合并成GPT-5,让用户能够更轻松使用。(图片来源:翻摄软银官方YouTube影片)
最叫人兴奋的是,日后免费版ChatGPT用户在标准智能设定(Standard Intelligence Setting)下,可以跟GPT-5展开无次数限制的对话,但为防范滥用,会设有流量调控机制。ChatGPT Plus付费订户可以启动较高智能设定,以高思维等级执行任务;ChatGPT Pro付费订户则可开启更高智能设定,获取更高等级思考能力。当GPT-5免费开放给所有人使用后,ChatGPT用户数势必暴升,令其AI霸权变得更牢不可破。
自研AI芯片即将交托台积电试产
OpenAI的另一大计是筹组自家芯片供应链。根据路透社报道,OpenAI首款自研AI芯片将在未来几月将敲定设计,并会委托台积电代工试产。首版设计提交给晶圆厂试产的过程被称为“Taping Out”(设计定稿)。目前OpenAI与台积电均拒绝对此做出评论。
一般来说,从起草设计到交付首版设计,通常需时数年。就算是微软与Meta等科技巨头,花上数年时间都无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芯片,而OpenAI竟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敲定设计,这突显了该公司在芯片设计领域的快速进展。
OpenAI自研芯片可以如此快速敲定设计,全因从Google挖角资深芯片工程师Richard Ho,在其领导下组成一支约40人团队专页设计芯片,并获芯片设计商博通(Broadcom)的积极协助。预计几个月内就可提交首版设计给台积电试产。(图片来源:台积电官网)
虽然OpenAI敲定设计的速度很快,但首版芯片试产却会面临颇大挑战。每次设计定稿都要花费数千万美元的成本,需时起码6个月,方能产出芯片制成品,而没人能保证芯片首次试产就能正常运作。一旦失败的话,OpenAI必须找出问题根源,作出针对性的设计修改,然后重新敲定设计,送交给台积电再度试产。以上过程将会不断重复,直至制成品能如常运作。这样不但会加重成本负担,整个生产时程亦会被拉长。
倘若首版设计能够顺利完成,OpenAI可望在2025年下半年尝试大规模生产这款自研芯片,到2026年实现全面量产。如此一来,OpenAI不但可以降低对单一芯片供应商(英伟达,NVIDIA)的依赖度,还可以此为谈判筹码,与NVIDIA讨价还价。综观全局,奥尔特曼对外扩张业务疆界,对内则精简产品线,并筹组自家AI芯片供应链,可说是既攘外又安内,确不失为长治久安之道。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