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香港出生,到台湾升学后落地生根,如今在台湾居住的时间已经超过在香港生活的时间。担任传媒工作,长期观察并融入当地社会,是一个应该很有资格被称作台湾通的香港人。
清明连续假期第一天,台湾就发生重大惨剧。台铁太鲁阁号火车,撞上停在铁轨的工程车事故,造成50人死亡,200人受伤。这起台湾半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铁路事故,除了让人悲痛之外,也必须厘清事故原因,给所有人一个交代。然而政府部门的种种政治考虑和作为,却让人很难有信心。
太鲁阁号列火撞到工程车后再冲进隧道。
坐后段车厢乘客仓皇下车逃生。
消防员搜寻困在车厢乘客。
很清楚,这是一起人为事故。承包隧道边坡工程的负责人,把工程车违规停放在斜坡上,并可能忘记拉手刹,掉到铁轨上。整起事件其实凸显出一个更深层的政治问题,就是当局不把交通建设、铁路安全和管理当作专业看待,而让这个攸关大众安全的领域,沦为民主制度下一个争取选票的工具。
火车和工程车撞击点完全歪曲变形。
这笔帐不能只算在民进党头上,而是台湾长久以来的陋习。从国民党执政时开始,“交通部”就还兼任执政党金援地方桩脚的重要部门。以每年不包含重大工具建设的八百多亿新台币预算,全台各地大小交通、电信、观光等建设工程,都要“交通部”点头。虽然表面看来是公平竞标,但如何审查、订出决标规则,以便让自己人得标,全都蕴藏大学问。所以历来的“交通部长”,都是执政党信得过的干部出任,从来轮不到交通专家学者。这显然是台湾近年重大交通事故不断的其中一个原因。
以台铁为例,过去三年事故死亡人数达69人,并有365名民众轻重伤。2018年10月21日,一辆从新北市开往台东的普悠玛号火车,超速一倍,以时速140公里过弯,因而出轨翻车,导致18人死亡,215人轻重伤。事后民进党当局大张旗鼓表达要改革,开了多次跨部门会议,洋洋洒洒列出144项改革台铁组织和人事措施,但时至今日,上级单位“行政院”一项也没有核定,“交通部”只以公告方式宣布这些措施。因为现实问题是:改革的宣传效果已经达到,事故新闻风头已经过去,既然繁琐又吃力不讨好的改革台铁,也不会为绿营带来选票,当然就默默不了了之。
太鲁阁号撞工程车事故之后,舆论其中一个质疑方向,是为什么事故现场施工地点没有设置围篱,防止施工物品或石块掉落铁轨造成意外。细看当局每年编的预算就发现,有宣传价值、可以受惠地方桩脚的交通建设经费,高达几千亿新台币,而改善交通安全的只有3亿,这一点点的经费分到各地方县市,不要说设立一个围篱,可能连印宣传交通安全的海报都不够。而酿成惨剧的包商负责人,不意外是民进党的上一届党代表。所以他之前有多次违规纪录,依旧拿得到标案。
按照台湾的惯例,以往凡发生重大事故,主管的“部长”都会下台负责。就算等风头过去就会重出江湖担任要职,但起码当下会做做样子平息民怨。但这两天却已经开始出现部分民进党“立委”,要“交通部长”林佳龙留下来完成改革和善后的声音,似乎是庞大的交通预算不容轻忽,当局还未找到其他可以信赖的掌柜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