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中国文史哲学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国戴维德基金会(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亜殊慕莲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导赏员,足迹遍及外国及香港拍卖场、博物馆。国内宋代窑址考察团顾问,对宋瓷硏究独具心得。曾师从已故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现时为多个国内外私人收藏机构顾问。
2014年,有公关公司将一封“战国错金银青铜壶”展销会的“邀请函”电邮给我,邀请我出席由十月四至六日的展销会。
函中介绍货主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是全球在中国考古学方面最伟大的专家之一,在中国考古学中具有极高地位。我孤陿寡闻,一直以为戴克成只是一个法国的古董商,想象不到他竟然是在中国考古学方面最伟大的专家之一。
展销会要介绍的是一件“汉代错金银青铜壶”。根据考古资料,金银错青铜器最初出现于春秋中晚期,盛行于汉代。《说文解字》对“错”字,只有一个解释:“错,金涂也”,广义一点说,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都可以叫金银错。青铜器金银错工艺的装饰手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镶嵌法,做法是在泥造的母范预刻凹槽,方便青铜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跟住的工序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要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饰,然后根据纹饰,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镂刻,也叫镂金,紧随其后的工序是镶嵌。最后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汉代错金银青铜壶 戴克成藏
第二种是涂画法或鎏金法。涂画法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造法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泥金主要是涂在青铜器的表面,覆盖所有地方,或涂上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再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汉代错金银青铜壶”最终有没有卖出我不知道,我只能猜测它可能已成为戴克成的私人藏品。
2025年的香港保利春季大拍,呈现一件“战国错金银青铜鼎”。据说拍品来自日本旧藏,估价2,300,000-2,800,000港元。
战国错金银青铜鼎 香港保利
最近十多年,不少新仿和旧器新工的青铜器在市场上出现,尤其是错金银器。据道路传闻,山西新绛一对父子精于将旧器加添错金银图案,拍卖市场上不少错金银器均出自他们之手!
我一直以为只有艺术媒体收钱写鳝稿,原来为这件拍品作修补的工匠也擅长此道!他说:“这件杰作,古匠人整体的理念是透过高超的动物描绘,直观细腻的展示当时的‘礼制与美学’。其纹样中的龙凤、云雷等元素,反映了战国时期『敬天法祖』的思想,以及贵族阶级对奢华事物的追求。满错金银的大型礼器极为罕见,通常此类工艺多见于带钩、车马器等小型器物。此鼎的完整保存,体现了贵族礼制的典雅与华贵。”
我却认为拍品的最大败笔是它的近乎抽象的动物图案!再检视它的错金银工艺、造型和铜锈,我不期然想起戴克成的“战国错金银青铜壶”。两者都是以动物为主要图案,而这些图案却不见于其他错金银传世品,因此有理由相信它们或是臆造!
拍品最终流拍,我认为潜在买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