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香港知名时事评论员,前驻美记者。
英国英格兰部分地区上周举行地方议会选举,执政的工党损失近200个议会席位,在野的保守党更是损失惨重,失去600多个席位。而反移民、主张脱欧的极右政党英国改革党(Reform UK)首次成为大赢家,取得670个议席,掌握了三个地方议会的控制权,同时还在补选国会议员的角逐中战胜工党,而工党在去年的大选中曾轻松地夺取这一席。
英格兰部分地区上周举行地方议会选举,执政工党损失近200个议会席位。(AP)
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工党获得的选民支持度大跌,英国首相斯塔默形容,选举结果令人失望,他承认民众希望见到改革的步伐走得更远和更快。然而客观分析英国的现状则可发现,经济、医保、就业、移民、环保等诸多问题都左右着一些选民的投票取向,经济和移民等问题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而老年选民最关注的医保改革和青年人格外关注的环保议题则属英国内政,在这些领域,工党的政策显然无法打动人心。
布莱尔发声不利工党选情
对工党选情不利的因素不只斯塔默政府的政策取向,资深党友不合时宜的“添乱”也是一个原因。就在选举前两天,十几年前的工党领袖、英国前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透过他自己创立的布莱尔研究院(The Tony Blair Institute)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抨击英国政府多年来减少碳排放的环保政策,认为有关2050年达到碳中和的Net Zero行动目标注定要失败。他在报告的前言中强调:“尽管大多数人接受气候变化这一现实,但他们对这方面的政治议题不感兴趣,因为他们相信,现有的解决办法并不是建立在良好的政策之上。”他还说:“任何逐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或限制相关消费的战略,都注定要失败。”
布莱尔对英国能于2050年达到碳中和泼冷水。(AP)
布莱尔的言论和研究报告等于是给反对党“提供炮弹”,让他们在选举前能够精准“轰炸”工党和斯塔默政府。果然,保守党影子政府的代理能源大臣鲍伊(Andrew Bowie)作出呼应,称英国政府“急需改变航向”。他还说:“看来布莱尔终于认识到,斯塔默和工党盲目争取2050年碳中和达标将难以实现或不可持续。”
英国改革党领导人法拉奇(Nigel Farage)则在社交媒体发文,兴奋地说:“连布莱尔现在也说,硬推Net Zero是‘不理智和歇斯底里’。我们赢了这场辩论!”
布莱尔的言论,有如为英国改革党领导人法拉奇(图)助选。(AP)
布莱尔的言论,在支持减排的绿党和一些环保组织中引起反弹,他们批评布莱尔在错误的时间提出错误的观点,因为执政多年的保守党一直忽视减排,不愿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投入政府资源,令英国在这一领域落后于先进国家,没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一些环保积极分子则对布莱尔的言论感到极度失望。
首相府重申立场试图“消毒”
眼看着支持工党的选票有可能流失,再加上布莱尔的言论等于是在支持英国改革党的立场,唐宁街10号不得不立即做出回应,重申政府无意改变减排政策。根据BBC的报道,英国首相府发言人强调,Net Zero计划是21世纪英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并且产生了正面效果,自去年7月至今(工党上台后)已带来430亿英镑的私人投资,而且政府的气候政策“在英国各地支撑着60万个就业职位”。
斯塔默本人在此前刚刚在伦敦的“能源安全峰会”上发表讲话,向外国领导人表示英国会全力以赴加速减排,并透过政府政策提供支持,目的是吸引国际资本投资于英国的可再生能源领域,为英国创造更好的未来和更多相关就业机会。
美国淡出后,斯塔默希望英国能成为环保领域的领导者。(AP)
斯塔默那次讲话给人的印象是,鉴于美国在特朗普再次掌权后停止推动拜登政府的环保减排目标,导致国际社会更加关注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英国愿意加大努力,推动实现Net Zero目标。斯塔默希望英国能成为环保领域的领导者,而布莱尔的立场明显与此背道而驰,难免让人怀疑工党内部可能存在不同声音,并怀疑政府是否有能力推动已确定的环保减排措施(英国政府已宣布2030年后不再允许销售汽油车或柴油车,但允许出售油电混合动力车至2035年,此后只准销售零排放车辆如纯电动车或氢能动力车)。这方面的政府行为将影响很多选民的未来生活,也会影响他们对工党的态度,进而直接影响英国地方选举的结果。
从政者卸任后应谨言慎行
虽然英国政府急忙表态,但布莱尔的言论已经给工党的形象带来很大冲击。地方选举的结果说明,工党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已经失去很多选民的信任和支持。如果斯塔默政府未能挽回选民对工党的信心,到下次大选时,英国改革党有可能取得更多国会席位,从而改变百多年来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的局面,形成三党角逐的新生态。
布莱尔发表报告引发的争议也说明,从政者卸任之后应该谨言慎行,不该以“老前辈”的身份对现任政府的政策指手画脚,因为这会阻碍政党内部的世代交接,不利于新一辈建立威信。即使确有真知灼见,“老领导”也应私下告诉党友,而不是公开发表,给党友带来麻烦,损害本党利益。简单来讲就是,不该“退而不休”,继续“指点江山”,更不要与后辈争曝光度,或者“刷存在感”,何必呢?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