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0-09-21 10:00:41
在瑞士银行工作11年(中国研究部主管,投行部副主管)。2006-08年任深圳控股COO。1986-89年任职人民银行总行。1991-94年,堪培拉大学金融学讲师。先后在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几十年来,欧美银行一直苦于信贷的产能过剩。为了放缓利润率的下滑速度,只好慢慢进入次贷行业:低收入人群的住宅信贷和消费信贷。它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它们只是断臂而已,而大量的非银金融机构付出的代价更大:它们一批一批地丧生了。美国著名的例子包括New Century、Washington Mutual、贝尔斯登、雷曼等。
中国的方案是“灭族”,即,用毁掉一个个非银金融行业的办法来保护银行业。你看二十多年前的信托投资公司行业,后来的融资担保行业,小贷行业,P2P行业,助贷行业。
在“灭族”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也很讲技巧,必须为几家“放生”,以保证香火的传承,让后来者留一线希望。
非银金融机构为什么扮演了如此豪迈的角色呢?
(1)它们没有存款,源头没有活水。
(2)公信力不如银行,不适用于存款保险制度,
(3)它们的资金成本(进项成本)就是银行资金的零售价。甚至更高。
(4)在很多业务中,它们给银行兜底。因此风险程度更高。一有风吹草动,它们掩护银行撤退,甚至挡枪。
结论,为了银行业的安全,我们必须继续大力扶持和发展非银金融行业,给它们一线希望(比如,让它们未来可以转正),还给它们荣誉(比如,夸它们在就业、税收、写字楼出租等方面的功劳),甚至可以称它们为“高新技术企业”,“银行业的颠覆者、挑战者”,等。以前的那些土话(“银行业的必要补充”)就不要再提了。太土了。
下面的链接是我几年前的文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摘自张化桥、张杼航的新书:《一个次贷工作者的醒悟》,年底前出版。
转载自张化桥博客。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