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04-19 14:52:56
半百人生尚未敢说一句“我懂”,一路走来段段变奏,步步为营,累了总得慢下来,摆正心态,看宽点看淡点。随心而行,说时容易做时难,回头,重拾初衷,安然自在。
FB: Lolo Harvest( https://www.facebook.com/loloharvest/?fref=ts)
email: loloharvest@gmail.com
同台吃饭,讲缘份,也讲兴致,在家设局,把好友请来小聚,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这方面,我从来谨慎,绝不随便。
婚后这些年,曾到我家作客的,寥寥可数,来过,又会定期来的,左计右算,也不过几人。不是玩孤独扮高深,家门守得紧,完全基于那股潜藏心里、难以言喻的交友之道。
对我来说,邀约朋友到家作客,彷若筹办一个小型项目(Project),人事张罗,挺费心力。台湾殿堂级文学家林文月于1999年出版的《饮膳札记》,正好解说了部份我的想法。
作者不是烹饪高手,却喜欢亲自下厨在家宴客,她会因为“一道用心调制的菜肴能够赢得家人或友辈赞赏,便觉得欣然安慰。”(《饮膳札记》1999年10月第五印洪范书店出版)
(图片由作者提供)
当年读着,欣喜莫名,原来都是同路人。
我不是厨艺高手,也没有独到的烹调技巧,但既是主动相邀朋友共聚,就该细意安排,令对方感觉宾至如归。每次奔波半天,席间换来友辈美言几句,或搞笑地秒杀狼吞盘中物,听着看着,顿时心满意足,暗暗承诺,下一趟定会继续努力、死心塌地为大家多做几道好菜。
虽说朋辈交往贵乎真,用心与否,说穿了,就是相互间究竟有多尊重和多珍惜。
作者于书中提供的十九个食谱,不是我的着眼点,反而是她每次为家宴菜式作记录卡这个习惯,跟我一直以来的做法,不谋而合。
但凡聚会,我都会先拟订购物清单,于饭局当日早上,跑到街市搜刮物资,若一切顺利完成,回家后我便把菜式逐一写下以制订菜单,之后会传送给友辈作预览,让他们到访前,对饭局菜式安排有一概念,否则也会贴在家中当眼处,待他们到达我家后即可掌握。
下图是2005年圣诞夜,十六、七人共聚的菜单,我一直保留至今。虽然那次饭局地点不在我家,菜式也非完全由我负责,匆匆十多年,人面不知何处去,尽兴的一夜,回忆依旧美好。
(图片由作者提供)
同样是2005年,那是除夕夜在我家的七人聚会。菜单早已发黄,看到自己当年矫情地把菜式分作:修身静思、渐入佳境、鸿运当头及养尊处优等四大纲领,不禁失笑。
当时刚好四十岁,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人生好歹走过了这一段,一概应该恍然大悟,清醒明白,不再疑惑。往事悠悠,事到如今,做人处世另一选择,不必太清醒无谓太明白。
(图片由作者提供)
刚过去的复活节假期,邀约朋友J一家三口到我家晚饭,J是我首份工作的同事,三十多年来,依旧友好。J举家移民在即,那夜是告别宴。
(图片由作者提供)
身边人,短兵相接,陆续离开,这不第一位,也不会是最后一位。哪天再重聚?不要问!既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别了,总会再遇,若真个从此过别,毋须叹息也不必牵挂,走过的,就有足迹,一张张的饮膳札记,好好记录了每一段,那就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