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05-13 16:54:57
临床心理学硕士及博士、香港心理学会院士。事业的第一个十年在香港惩教署及加拿大的联邦监狱任职临床心理学家。第二个十年在青山医院门诊部工作及推动小区心理健康教育。第三个十年在大学里主理辅导和心理培育之责。
曾任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主席。现为亚洲创伤心理研究学会副会长。
九十年代和千禧千代初曾经活跃于跨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出版著作及专业兴趣包括抑郁症、心理困扰、爱情心理、灾难创伤心理、多元化融合社会等。
在这个信息流动,人人手拿一个(甚至两三个)手机的年代,街上目睹的事、私人活动中的对话,都可以轻易私相传阅,甚至公开发放。
有一个故事就是由此开始的了:
两夫妻相处七年了,虽然说不上恩爱如昔,但也能相敬如宾,生活愉快。
有一天,有陌生人传来一些照片,是她与一个男子在不同场合中有讲有笑的情况,有些角度更是很接近很亲昵似的。
他大吃一惊,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既不知传消息者是谁,目的何在,亦不知是否应该怀疑妻子。他回想起来,这段日子,她好像很忙碌,经常加班,而他自己也为生意受疫情影响而奔波烦恼。
回家见到她时,他又不想开口质问,以免打草惊蛇。于是旁敲侧击打听,却又不得要领,于是内心的怀疑便更多更强。
在她那一方,发现他近来古古怪怪,问这问那,又好像终日在家,无所事事,以为他因生意烦恼而有点神经质。
双方都不问不说,各自猜度。结果就是有一天,他非常郁闷,便耿耿于怀,在生意不顺利和以为妻子另结新欢,自己配不上她的情况下,从高处一跃而下就完结了生命。
她看了他的遗言,知道了来龙去脉之后,她不断哭不断反问:“为何他不查清楚,为何不直接问我呢?为何我觉得他有古怪,我又不去问问他呢?”
问题就出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假设,以为他是生意烦恼,以为她是另有新欢,于是就一厢情愿地向这些方向想,依这些角度去反应。
“不问”可能是因为害怕知道原来“真相”与自己的担忧和推测吻合,也害怕发现自己是多疑多心,不信任对方而令关系恶化。
但是,“不问”就只会令人更加相信自己的角度,看不到听不到另一个角度,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事实。
至此,读者可能想知道真相:发照片的人是相中男子的前度,千方百计想破坏他的名声,于是向各方发放他与不同女性的“后期加工”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