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04-28 19:05:22
临床心理学硕士及博士、香港心理学会院士。事业的第一个十年在香港惩教署及加拿大的联邦监狱任职临床心理学家。第二个十年在青山医院门诊部工作及推动小区心理健康教育。第三个十年在大学里主理辅导和心理培育之责。
曾任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主席。现为亚洲创伤心理研究学会副会长。
九十年代和千禧千代初曾经活跃于跨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出版著作及专业兴趣包括抑郁症、心理困扰、爱情心理、灾难创伤心理、多元化融合社会等。
在一个访谈中,访问员说:“你是否对你的受助人完全信任?是否相信他们所说的都是事实?”
我答曰:“在我们这个专业服务的角度出发,我会假设他们肯花时间和金钱来求助,必定是正感到困扰,所以我相信他们的诚意。
至于他们口中所说的,我会视之为他的主观视觉,主观感受。对于他本人来说,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所有的感受都是合情合理的。外人不明白不同意只会令他们更烦扰,而不会轻易改变他的看法和体验。
我在惩教制度开始我的工作,我就养成了一种‘有所保留’的习惯。我对于初相识的客户永远保留一些怀疑,不会完全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我会多观察和找寻相关资料,留意一些疑点和矛盾。但我不会第一时间就挑战反驳他们。
我的信念就是‘信任和互信是要赚取得来的’,即是说,你我在初期必定会有所保留,比较擦鞋边地谈论,只有随着时间和更多会面,双方都认识多了,互信也自然增加。”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
问:“当你觉得他的说法有问题,与你观察到的是截然不同之时,你会告诉他吗?”
答:“当然需要啦!我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要让他知道自己的盲点,知道自己的主观世界之外,还有其他人不同的观点与角度。就正如一个性罪犯只会看到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而没有留意甚至不知道受害人的感受和经历。
在我们那种不带批评批判的态度下,他们终于可以畅快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在这种互信建立之后,我才一步步引进一些其他的观点角度,他才可能扩阔他的眼光,开始想想其他人的看法。”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