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05-13 11:55:05
曾任职传媒行业,不学无术,笔耕半生才悟出“识人好过识字”的大道理。患有轻度社交障碍,依靠与异性沟通来缓和不安情绪;习惯在单身主义与渴求归宿的两极中矛盾穿梭。
说是诅咒也好,惯例也好,连串节庆过后,确实是失恋的高峰期。
所以,这阵子我总是忙着陪伴这个、安慰那个,穿梭于一堆暂时荡失方向的灵魂之中。抚慰的说话说得多,我都渐渐感觉麻木了,差点儿忘记复元其实需要耐性。
世界转变太快,仿佛连忘记一个人都需要光速进行,整个社会风气也好像告诉我们一定要坚强、理性、豁达,懦弱只会令你输得更彻底。今日失恋嘛,明天睡醒就必须振作。
人非草木,你最后睡过的床单,我不舍得换掉;你最后喝过的水杯,给我拿来悼念你的吻;你最后转身的背影,已经刻在我的心上;明明很想哭,明明很难过,教我如何装成满不在乎?
既然用心经营过、付出过,怎么能够把那些爱霎时收起。尤其明白到,我们当初曾经得到过多少快乐、多少美好回忆,今日就要以倍数奉还,没任何人可以独善其身。
遏止自己释放情绪,从来都只会将伤痛埋得更深。既然失恋无可避免,怎样去面对、处理、调整情绪,才不至于白白浪费眼泪?
这星期刚好听到卫兰的新曲《It’s ok to be sad》,想一想,坦承自己的感受,把瘀血消除,伤口才会真的好转过来!
“不必装作退烧,不必装作放下了,真的心碎不必装作笑……”
“尽管哭到破晓,不必装作看开了,小小激愤不必去治疗,平和等于爱的感觉死了,哀伤 好过 扮麻木算了”
终于等到一首不再强迫我们故作潇洒的歌,提醒我们处理伤口的重要性。
我们谁不是从小被贯输要坚强,跌痛了,就原地站起来,拍拍双手说句“没事”。当这种根深蒂固的“装强”变成了本能反应,就似在解释为何现代人的情绪问题总是如此复杂。
“我没事,我ok”并不一定是真正的ok,我们可能只是不想示弱,怕被慰问,怕被看穿心事。换个角度,知道It’s ok to be sad,放任感觉,将伤感释放,sad够了,乌云退散,才是真正的ok。
分手之后,我们最需要的,并不是尽快找个新欢填补空缺,而是顾好自己的内伤。先要明白哭泣并不是弱者的表现,“想哭就哭”是清洗和排毒的过程,排走抑压已久的坏情绪,并且理解自己也许需要花一点时间慢慢接受和放下,不要强迫自己看开,毕竟伤感这东西,是永远无法一键清空。必要时,找个朋友分享秘密心事,打开一扇窗口,别任由自己一个困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角力。
人大了,成熟了,体内的保护机制会变得更加小心,大脑会告诉你别再将爱情放得太重。当我们开始进入心如止水的状态,便再也没法坦荡地表达情感;那时候,你或许会想念那个为爱情而大喜大悲的傻瓜。
在你还有力气歇斯底里时,在你还有眼泪未曾流干时,请好好记低哀愁的滋味。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