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4-02-26 16:44:52
昔日本行公式计算,描绘机器图纸;如今沉迷油彩丹青,向往筑梦远方。人生、旅途常误入“歧路”,却屡遇美景。地平线上,总有我的背影……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或者电影,欣赏的同时仿佛就像跟随作家一起代入了故事的情景中,在被深深打动之余,也常常会是触发我们进入作家描绘的场景,来一趟现实中的旅行的动力。从东京一路南下,掠过美丽的大海和漂浮在海面的岛屿,不时与富士山打个照面,在东京与大阪之间,就是众多文学家及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源泉之地——伊豆半岛,一个靠山面海,召唤灵魂的地方。
文学路线最美丽的一段风景。
走过长长的“河津七泷”步道,取材自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1899-1972)的成名作——《伊豆舞娘》的铜像“舞娘与我”,就矗立在“初景滝”瀑布之下。河津七处大大小小,高低各异的瀑布轰鸣作响,全程山涧溪水淙淙,红叶烂漫。清幽的山林胜景,一百多年前就被川端康成选定为入读大学之前的旅行目的地。当年刚刚考上东京帝国大学的他,郑重其事地把这段旅行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成年仪式,走过伊豆的这一趟旅程,是自己人生迈向新里程碑的重要标志。
川端康成。
伊豆舞娘电影海报。
“河津七泷”的溪涧。
然而在旅途中,川端康成与伊豆小舞娘“熏子”之间青涩的爱恋,却主宰了他的人生走向。1968年,川端康成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授奖辞赞誉其“以卓越的感受性和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川端康成注重个人内在主观情志的写作手法,在文学史上定位为“新感觉派”,而这样的表现风格最为明显的就是他27岁时的代表作,就是我们熟悉的《伊豆舞娘》。作品中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无垢之美”的发现,在川端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一以贯之。
电影中的“舞娘与我”。
《伊豆舞娘》是川端康成自己的亲身经历,第一次爱和被爱的故事。山色空蒙的季节,独自去伊豆旅行的“我”——小说中的男主角,在山路上遇上一个巡回卖艺的歌舞戏班。他们当时被视为是社会上的底层人士,与川端康成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上本应毫无交集。但是艺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守望相助,是充满温情的一家人,加上与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可爱小舞女熏子萌发出一种朦胧的淡淡的恋情,促使从小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的孤儿川端康成,不自觉就愿意跟随巡回艺人的家庭气氛走,结伴完成了这趟伊豆半岛之旅。
纯真的小舞娘熏子。
愉悦又充满惆怅的初恋。
一部情节极简,但是细腻感人的《伊豆舞娘》,被六次翻拍成电影及电视剧,山口百惠、三浦友和,吉永小百合,美空云雀,木村拓哉等等都曾经在伊豆的这一条文学路线最有名也是最美丽的一段风景里,倾情演绎这个纯情唯美的故事。尤其是山口百惠、三浦友和1974年电影版,被普遍认为是对经典最完美的、无法超越的诠释。初登银幕饰演熏子的山口百惠当时只有十五岁,豆蔻年华纯洁无暇,天真中带着忧愁的容颜,美得让人窒息。在小说和电影中,“我”与艺人们的相遇不过几天,时间虽短暂却美丽:没有浮夸的煽情,不在乎世俗与物质,不在乎过去未来,只是一种纯粹的喜欢,一切都顺其自然。那种若有若无的情愫美妙到令人心头震颤,愉悦又充满惆怅。川端康成的笔下自带一种收放自如的情感,将两人的纯洁友情揉进淡淡爱意,缓缓沁入读者心中,留下一种缭绕不散的绵长回味。
豆蔻年华的熏子。
“初景瀑布”旁的“舞娘与我”铜像,定格电影中的经典场面。
落差最大的“初景瀑布”。
其实有些人,你在年少时已经见过这辈子最后一面了。与爱人擦肩而过的遗憾与伤感,成为川端康成伴随一生的回忆。这段青涩懵懂的爱情故事,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初恋”。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