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3-01-31 16:42:04
香港知名时事评论员,前驻美记者。
印度上周全面封杀英国广播公司(BBC)一部有关印度总理莫迪的纪录片(India: The Modi Question),当著名的尼赫鲁大学学生在校园内集体观看该片时,学校当局居然切断了电源。据《纽约时报》报道,学生们顽强地继续在严寒天气下用计算机或手机观看该片,忽然有蒙面人冲入大学,用石块袭击学生。随后,印度政府引用2021年生效的一条信息科技法规,禁止播放这部纪录片,并对其中的一些片段实施全网屏蔽,连相关的链接都封。这一事件的政治影响仍在发酵之中,大量印度民众不理会官方的禁令,用各种方法避开当局设置的障碍,继续观看这部影片,在一些城市还有集体观看的情况。
(shutterstock)
印度领导人一向以该国拥有言论自由为荣,为何现在要封杀这部纪录片?此事的前因后果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说明了什么?印度的国内政治会如何左右其外交政策的走向?
影片指莫迪20年前纵容骚乱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2002年在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发生的骚乱事件,莫迪当时任该邦首席部长(类似于其他国家的省长或州长)。事件起因是印度教朝圣者乘坐的火车失火,有59人丧生,印度教徒称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居民与事件有关,随后出现两教信徒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过千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影片引用英国政府档案,证实英国官方当时曾就事件展开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莫迪纵容印度教极端分子袭击穆斯林民众,造成这场人为的灾难,指莫迪涉嫌种族清洗。
按照该片的说法,针对这起事件,美国政府取消了莫迪的签证,显示英美两国均认为莫迪需要对骚乱事件负责,但印度国内的调查和诉讼最终都令莫迪脱罪,而且他还在2014年当选印度总理。美英两国随后也都改变了立场,不再谴责莫迪。
强推歧视性法案打压穆斯林
纪录片的另一个重点是批评莫迪执掌最高权力后,一步步强化国家政治中的印度教色彩(a Hindu nation),打压有两亿多人口的伊斯兰教信徒,其中涉及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个是2019年印度通过《公民身份修正法》(简称CAB),让来自周边各国的非法移民能获得合法身份,其中包括大量“经济难民”。他们当中的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佛教徒、基督徒等均可获得印度国民身份,唯独不包括人数众多的穆斯林,因此会令几百万穆斯林成为无国籍人士。这引发了全国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政府出动警察镇压,并逮捕、起诉了很多抗议人士,纪录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并采访了被捕之后因怀孕而获得假释的抗议者。
另一个事件是莫迪政府2019年透过议会立法,改变了克什米尔地区两个邦的地位,将原本受印度宪法保护的查谟和克什米尔两个邦重组为查谟和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和拉达克中央直辖区。这一地区是印度唯一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邦,当地一直实施自治,而为了推行这个“重组”,莫迪派军队进驻当地,实施宵禁并切断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包括互联网,时间长达一年半。
影片中还有另外一些很残酷的场面,如卖牛肉的穆斯林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打死,显示莫迪透过打宗教牌,试图建立一个以印度教价值观为基础的国家,改变印度1947年独立后一直奉行的世俗体制,破坏各种宗教及不同种族的平等共存。
西方树印度为“民主样板”牵制中国
靠强化印度教的价值观、压制甚至边缘化穆斯林的连串动作,莫迪赢得了大多数印度教选民的支持,他领导的人民党(BJP)在2019年获得压倒性胜利。连任总理之后,莫迪便采取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大动作,在印度教选民中赢得更多支持,而印度教选民又占全体选民的大多数,因此人民党在明年的大选中已稳操胜券,莫迪再度连任总理也成定局。
莫迪的国际地位近年也有显著上升,今年9月印度将在新德里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这将是莫迪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时刻。印度已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今年将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有潜力变成西方国家销售产品的最大新市场,还可能在西方国家帮助下增加提高在国际产业链中所占的份额,有利于西方国家逐步摆脱对中国产品的依赖。
印度也被西方视为牵制中国的一张“好牌”,美国欲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The Quad)推向准军事联盟就是一个例证。2019年下半年莫迪政府推出上述打压穆斯林的重大措施后,美国官方视若无睹,次年4月特朗普总统访问印度时,还在造势大会上亲身为莫迪站台。对于这次封杀BBC纪录片的风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向记者表示,他并不熟悉纪录片的内容,但非常熟悉“促进美印两国成为蓬勃发展的民主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可见在涉及言论自由与人权的问题上,美国对印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采用另一套标准。
莫迪不遵守西方的“游戏规则”
然而莫迪的外交政策总目标不同于西方,他要的是印度利益最大化,不理会印度的做法是否会让西方国家感到不舒服。例如,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印度仍继续大量购买俄罗斯能源产品,并与俄罗斯保持相对良好的双边关系。印度参与“金砖五国”的政策协调和“上合组织”的各层面交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也坚持不向西方国家让步,显示出莫迪想从西方国家得到经济上的实惠和在国际形象上的“加持”,但不想完全遵守西方的“游戏规则”,更不想听任西方摆布。
印度与中国之间的竞争在加剧,两国边境也不安宁,原因之一是中印两国民众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过往的历史也让某些人感到自卑,有时会影响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在西方围堵之下,中国固然希望与印度保持良好关系,以减轻外围压力。至于如何看待莫迪的强势,我认为如果印方有意与中方共同管控分歧、和平共处,就需要很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强势的莫迪比较可能完成这一极难完成的任务,弱势的莫迪将无法驾驭民意,其政府的执行力也会打折扣。但如果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强势的莫迪过度“自我膨胀”,则中印关系有可能出现新问题、新危机。不知中国是否已做了相应的准备。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