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1936年生,1956年开始写作及编辑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后改名《九十年代》)总编辑28年。50多年来不间断地在报刊写小品文和政论,编辑和写作均秉持忠于自己、质疑权贵、就事论事、不怕独持异见的原则。近年有《细味人生100篇》《阅读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书。
关于生命的意义,最短而最具意义的一个句子,就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短短几个字:“存在先于本质。”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存在主义哲学家,最短的话就概括一整套哲学思想。
他所说的,就是人不同于物品——比如我的烤面包机,被制造出来是为了烤面包,烤面包的能力就是它的目的和本质。但是,人不是物品,人生下来并非拥有某种无法更改的、决定性的本质。人类可以创造和改变自己。首先,我们存在;然后,我们创造自己。而我的烤面包机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当然,萨特并不是在说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我们的身体特性。我没办法让自己变高,也不能让自己在摩洛哥出生。
但一些重要的东西,那些本质上让我成为一个独立个人的特质——比如,我希望怎么生活,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来做些什么,我愿意为了什么去献出生命,就由我来决定。本质是人人都可创造争取的,我也可以。
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潜能是人类独有的,我们要张开双臂拥抱它,以及对由此我们会成为哪种人负起责任来。如果我们逃避人的这种能力,就等于抛弃了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本质,让自己成了一件普通物品。
那些我们无意间将自己变成物品的各种行为,让人不寒而栗。我们说几句话,就轻易把创造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了:“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抽烟成瘾,因为我就是这种人”。
克莱恩说,这个存在主义概念比任何其他生活哲学都更能引起他的共鸣。生命的意义不是找到的,而是自己创造的。事实上,它似乎还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一分钟阅读”推介书籍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作者:丹尼尔·克莱恩
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94.4)李怡主持的《一分钟阅读》。该节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并存载于港台网站(rthk.hk)。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