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脉搏www.etnetchina.com.cn
 时尚艺术慧眼识车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车主们不懂驾驶乐趣?不,是那帮车评人
傅雪峰
作者:傅雪峰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2-04-04 10:56:08

作者介绍

汽车博主,特约汽车评论员。用平静而幽默的笔触解读汽车变革。

  开了20多年车,最近意外得知一个令人悲愤不已的事实:什么驾驶乐趣,全是编出来的鬼话!如果你没有一个能分辨千分之一G值变化的敏感臂部,或者买不起一辆有点“驾驶乐趣”的车——哪怕是辆30多万的入门丰田雅力士GR——那就死了谈论驾驶乐趣的心吧。

谁在鼓吹驾驶乐趣?

  引擎的声浪让人如痴如醉,踩下油门踏板时的推背感让人血脉偾张,过弯时活跃的车尾让人兴奋不已……

  当年那些攒着零花钱买汽车杂志的中学生,读着这种暧昧的挑逗性文字,度过了他们躁动不安的青春期。

  杂志没落了,成千上万汽车自媒体红火起来。其中的精英们继承了杂志的光荣传统,张口闭口就是动力水平、转向手感、悬架反应——不同的是,当年杂志测评的重头戏是老百姓可望不可及的豪车和性能车,买菜车只是小配菜;现在自媒体的车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逮到什么聊什么,实在没可聊的,索性拎起扳手去拆车。


▲那些汽车杂志已成回忆


  汽车媒体变得三教九流,但都努力摆出一副“专业”架势,最能显示专业水平的,就是去聊驾驶乐趣。于是有了一种古怪的现象,不管什么车,不管什么档次,不管是干啥用的,媒体都要扯到驾驶乐趣上,好像这才是一辆车的精髓所在,其它都等而下之。

  媒体自封为鉴定“驾驶乐趣”的专家,并且一厢情愿地把此当成评价一款车最核心的指标,甚至还试图指点芸芸众生,让他们在买车时务必注意这些“专业方面”,否则就是不懂车的小白。

  从当年的汽车杂志到今天的网红,“驾驶乐趣”最坚定的鼓吹者就是这些靠谈论汽车吃饭的媒体。

  当然,有的汽车品牌是靠贩卖“驾驶乐趣”起家,比如宝马的招牌式广告语就是“纯粹驾驶乐趣”、“终极驾驶机器”。不过,一旦“驾驶乐趣”被媒体奉为神圣的汽车核心价值,不管什么品牌、什么车型都要跟着节奏起舞,变得“运动”起来。

  丰田这种老实巴交的品牌,赛那这种老实巴交的面包车,你知道它的广告词里有什么吗——“遒劲有力,志者行千里”。天,这本是一款为家庭主妇开发的接送孩子的妈咪车,就算奶爸要开,也不用这么虚张声势吧。



▲万般皆下品,唯有性能高


你的乐趣不是他的乐趣

  媒体所谓的驾驶乐趣是什么?

  这是很高级的专业知识,一般人搞不懂,其中的玄妙部分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果非要总结,那就是两个词:动力和操控。

  一切工具都是人类身体的延伸。汽车是一部能奔跑的机械,人操纵着这部机器,让自己力量更强大、跑得更快、更远,并从中获得快感,这就是所谓“驾驶乐趣”的来源。

  所以,发动机马力越大越好,加速越猛越好,拐弯越灵活越好,刹车越灵敏越好。所有汽车中,最能体现驾驶乐趣的就是跑车,一种不要空间、不要舒适、不惜成本,专为速度而生的车型。你看汽车杂志的封面车型,都是这类货色,光看图片就能让人想入非非。



▲媒体所谓驾驶乐趣,实质上是指某种刺激


  在媒体叙事中神乎其神的“驾驶乐趣”,真实的汽车用户们怎么看呢?

  车主们果然一点都不专业,他们理解的驾驶乐趣和媒体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瑞典的哥德堡大学曾做过一个有关汽车驾驶乐趣的研究,受访车主们谈起自己体会过的驾驶乐趣时,聊的东西特别肤浅,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比如:某天跑到了一条乡间公路上,风景特别美,在那种地方开车真是享受;

  比如:那次带着家人去森林里野餐,路虽然不太好走,但开车时心情特别好;

  比如:那个假期和闺蜜出去疯,开车漫无目的地跑,感觉棒极了。

  不说加速、不说弯道性能、不说车身姿态,这帮车主几乎没人提到驾驶乐趣跟开的车有多大关系——或者说,开什么车并不重要。这项研究的结论是:车主们觉得影响驾驶乐趣的不是车本身,而是:在什么环境中开车、和谁在一起、开车去什么地方。

两股道上的车

  爱看媒体车评的,其实大都不是车主,甚至不是想买车的人,而是一帮子“车评爱好者”。围观车评并且留言发表自己的“专业见解”,是这伙人的一种娱乐方式,好比街边那些下棋打牌的,总是莫名其妙有一帮人围着指指点点。



▲有一种乐趣叫做围观


  汽车媒体所谓驾驶乐趣,说的是汽车本身自带的某种特性。一辆车不管什么人去开,不管在哪儿开,不管开着去哪儿,只要这辆车机械素质好,你就应该能感受到一种快感。比较高级的说法是:“开车不是为了从A到B,而是因为从A到B之间有一条路”;还有一个说法简单像诗一样优美:“男孩永远长不大,只不过是他的玩具越来越贵。”

  对,媒体就是把车当玩具来看,评测的重点是它怎么刺激、怎么好玩儿。

  如果你看过《娱乐至死》这本书,就能理解为什么媒体会走上这种套路。现在的媒体,本质上是要娱乐大家,一个成功的汽车测评,精髓不在于说出了多少有价值的专业知识,而在于是不是能找到有“爆点”的话题。开完一辆新车,你没办法评价它的质量、安全、可靠性,说说外观、空间、配置、舒适性又显不出水平,最终就要在动力和操控性上做文章。

  “驾驶乐趣”对汽车媒体永远是个最佳话题。一方面这比较“专业”,吃瓜群众对自己搞不太懂的事情总是有好奇心;另一方面,不管哪款车,在动力或操控性上总能找到大加赞赏的理由,也总能找到口诛笔伐的借口。同一款车,你可以夸它动力亲民,也可骂它弱鸡;你可以夸它驾驶轻松,也可以骂它毫无驾驶乐趣;你可以夸它身手敏捷,也可以骂它牺牲舒适性……

  汽车媒体放大了汽车的“玩具属性”,变着法儿地制造话题吸引流量;但到了真正的汽车用户那里,汽车又回归了“工具属性”。

  老百姓买车是用来过日子的,他们开车时对动力和操控兴趣不大,更在意的是利用车这个工具能干点啥事儿。如果能干的事儿有意思,驾驶乐趣就来了;如果能干的事儿无聊,乐趣就没了。

  车主们感受的驾驶乐趣,受用车环境影响很大。比如,去上班本来就不是啥开心的事儿,再碰上堵车,还有人耍流氓乱并线硬加塞,这种时候开车,没爆发路怒症已经是很克制了,谈什么驾驶乐趣?要是去度假旅游,公路两边诗情画意,一路上跟家人朋友有说有笑,开什么车心里都美滋滋。



▲人们开车时有没有乐趣,重点不在车本身


  如果说车本身对车主们的驾驶乐趣有影响,那首先是空间和舒适性,还可以再加上一个可靠性——而不是什么动力和操控。

  媒体和车主,就是这么各说各话,两股道上跑车。

谁在自寻烦恼?

  你说你的,我用我的,两不相干。关于驾驶乐趣,媒体和车主手里拿的不是一个剧本,各演各的角色,倒也挺和谐。

  媒体的剧本,和车主的剧本,有不少矛盾之处。媒体老师们赞不绝口的那些“驾驶机器”,空间小、噪音大、悬架硬,玩儿的是速度带来的刺激;车主们想要的可不是什么刺激,而是空间大一点、舒适一点、可靠一点的交通工具。

  怕就怕有人看串了剧本,走错了片场。我知道有的车主看了一些汽车测评,开始似懂非懂地挑剔自己的车:什么减振器阻尼软了硬了、什么弹簧行程长了短了、什么过弯侧倾有点明显、什么出弯车尾姿态不够稳定……大哥,咱还能不能好好开车了,拐个弯您非要漂一下子才过瘾吗?

  媒体是媒体,车主是车主,这是社会中的两种角色,两个行当。媒体负责为芸芸众生制造谈资、娱乐和梦想;车主是消费者,购买汽车是为了生活更方便、移动更自由。动力和操控带来的乐趣当然是存在的,但对大多数车主来说,开车的乐趣并不在此,而是如哥德堡大学的研究所指:

  在哪儿开车?开车去哪儿?和谁在一起。



▲普通人的驾驶乐趣其实很简单


  这听上去一点都不专业,但车主们就是这么想的——专业人士可以规定什么叫驾驶乐趣,但却没办法规定人们的想法。

  不懂“专业”的驾驶乐趣就不懂吧,反正你也不靠这个吃饭;不懂更不要装懂,否则就是自寻烦恼,甚至会舍本逐末。

  我知道有些人特别想表现出很懂车的样子,其实这些人挺可怜,他把别人的想法当成了自己的想法,却连自己最简单的需求都没搞懂。

  你感觉到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这事儿不用别人教——多么痛的领悟!


  转载自傅雪峰微信公众号。

分享:
返回慧眼识车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