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深新闻工作者。90年代任驻英国记者,专职采访香港政权交接新闻。回港后长年从事国际、两岸新闻的报道和时事分析。
关税战爆发后,只要留意欧美两地的社交平台,及媒体舆论的留言板,就不难发现西方民众对中国的支持空前高涨,不乏期盼中国击败美国霸权的声音。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从最近数天开始,一种对中国的新形态抹黑也正在西方媒体平台快速传开。
这场新抹黑造势行动的主要脉络,就是把中国描述成美国的替代霸权(Alternative Hegemony),一旦赢得中美博弈,就会取代美国,迫使全世界臣服于其单极威权之下。造势者于是要求西方各国政府和民意,在中美之间,亦即“糟糕”和“更糟糕”之间做出选择。
中国正被共和党描述为美国的“替代霸权”,图为云南本周欢庆泼水节。(美联社)
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
英国《金融时报》上周六(12日)就发表了一篇有代表性的特约评论,作者凯斯(Oren Cass)是美国共和党保守智库“美国指南针”(American Compass)的首席经济学家,可以说是建构美英跨大西洋特殊关系的其中一枚小小“螺丝钉”。
该篇名为《欧洲必须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的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今已无人怀疑,特朗普总统意图摧毁美国自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体系,真正的困惑在于:取而代之的会是什么?”
作者随即搬出了美国“反华急先锋”鲁比奥,在今年2月出任国务卿时的一番话,认为这是帮助欧洲了解美国外交战略意图的“最佳切入点”。鲁比奥的这番话是:“单极霸权本非世界常态,那是冷战终结的异常产物,多极世界才是历史必然。”
文章续指,这种“美国霸权终结论”,已成为华府“新右派”思潮的基石,并举例称,刚获任命的美国防部政策次长科尔比(Elbridge Colby)早在2021年就指出,在过去30年,对盟友而言,从美国寻求庇护,代价远低于史上其他霸权。但科尔比同时强调,这时代已告终结。
美国是多极世界捍卫者?
作者此时转入正题,称“在取代冷战后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多极新框架中,美国将领导以市场民主国家为核心的经贸安全联盟,同时默许中国拥有自身势力范围。加入此联盟须符合三大条件:贸易平衡、成员国自主承担防卫责任、共同承诺排除中国市场渗透。”
作者形容:“此协议堪称公平,任何市场民主国家理应选择依附美国而非中国。”他特别向欧洲喊话称:“美国战略成败关键,在于重要盟友是否愿在更严苛条件下,仍选择与其合作。”他最后警告:“拥抱中国的选择,恐将让欧洲的衰退命运再无转圜余地。”
凯斯这篇文章,犹如说服欧洲联手抗华的《出师表》。他想对欧洲传达的讯息是,特朗普政府意识到当前的外交策略引发了盟国的不快,但其出发点并不是要维持美国的单极霸权。与此相反,以共和党为主流的美国“新右翼”恰恰是因为意识到,美国将失去冷战结束后的单极霸权地位,从而试图建立新的多极秩序。
因此,特朗普政府的种种令盟友不快的行为,旨在防止中国成为美国的替代霸权。为了这个宏大的目标,欧洲的盟友即使是面对美国开出的严苛条件,仍应选择站在美国这边,因为寻求庇护的代价,远低于其他霸权。如果欧洲与美国站在一起,将无法逆转其衰落的命运。
外国买家在刚开幕的广交会上观看机器狗表演。(美联社)
新冷战与多极世界偷换概念
凯斯的这篇文章首先是偷换概念的,他把共和党鹰派策划对华发动新冷战的图谋,美化成了重建多极世界。与此同时,他对美国重建多极世界的描述又是歪曲事实且自相矛盾的:
一、特朗普政府在重返白宫中喊出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和“美国优先”等意识型态口号,显然是凌驾于包括盟友在内的其他国家利益之上,并没有给“多极化世界”留有多少利益均沾的空间。
二、文章避提了特朗普要控制巴拿马运河,把加拿大收归第51州,及从欧洲手中抢夺格陵兰岛。在强调欧洲换取美国庇护的代价较低时,却“忘了”正是特朗普政府急于拿乌克兰的领土与俄罗斯做利益交换。事实上,北京反而一直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及领土完整。
三、文章更没有提到的是,特朗普称各国争先打电话来白宫,要“亲他的屁股”。如果这就是鲁比奥口中的美丽新世界,那么盟友要付出的代价确实是严苛的,难怪亲美如冯德莱恩都要捏住自己的鼻子了。
四、请注意文章不断强调“市场民主”(Market Democracy),巧妙地掩饰了一个事实,即特朗普政府最终会迫使“亲他屁股”的国家,彻底向美国开放市场。
说到底,美国既要建构多极世界,就没有理由胁迫他国选边站。若要胁迫,那么多极世界的花言巧语是虚,延续一极霸权的旧时光才是实。凯斯发表的文章并非偶然现象,包括特朗普在内的美方政要官员,近日已陆续开腔,要求包括欧洲在内的各国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
特朗普政府试图胁迫各国在中美之间二选一,锁死中国产业链。(美联社)
各界在聆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支持声音之时,是否也注意到了舆论战的上述新趋势?中国如何正本清源,回应“替代霸权”的指控?中国香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自由港,已成美方发动贸易战的重要目标,是否思考过如何在舆论与讯息战中,扮演多极世界的沟通桥梁?会有何种具体的措施与行动?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