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深政策研究及传媒工作者,曾近距离观察政府施政,用心研究政策得与失。 但凡香港事,无论是与非,事事关心。
这次的医疗收费改革是一次结构性改革,无论加幅、收费模式及资助的原则都有根本性变化,而且公布的过程经过公关人员精心部署及包装,令公众更容易接受,或者说达到避免市民反感的目标。事实上,这次加幅虽然颇大,但收费对比私营医疗仍属便宜,而且会为低收入者大幅降低减免费用的门槛,以公共资源管理角度来看,尚算公平合理,若能促使有能力的市民分流到私营医疗体系中,则达到减轻公营医疗压力的总目标。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卢宠茂虽然是医生出身,却具备政治人物素质及手段,对推动公共政策有精心规划,竟然比一众政务官出身的高官还要强。
这次医疗加费确实精心部署。第一,将医疗加费与财政预算案分割处理,避免一旦惹起争议,会拖累原本已经极为弱势的预算案。传媒原本收到的讯息是检讨报告会在预算案公布前、甚至同步公布,但预算案公布前夕突然表示报告尚未完成,需要延后发表,相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发生什么事,医疗大幅加费势必令预算案有更多被恶评的理由,对医疗加费一事亦无好处,最好仍是分开处理。
第二,公布前先将公众焦点集中讨论急症室加费,减低对其他项目引发的争议性,让政府有充足时间去“解画”。笔者原本没有仔细研究公营医疗收费检讨的讨论方向,基本都是看新闻了解事件,起初真的以为检讨只是集中改变急症室收费不合理的架构,谁知公布检讨报告后才发现,是检讨整个公营医疗收费,影响既深且远。这次的做法避免堆积不必要的民间负面情绪,以便政府可以慢慢深入解释,市民逐步消化。
笔者认为这次医疗加费公布的过程经过精心部署。(Shutterstock)
第三,公布最新收费时,尽量只用简单、单一价格的方式讲解收费,避免用总收费计算,以免吓怕市民。老实说,以小市民角度来看,实在有被“搵笨”的感觉,因为收费制度将会改成分级制,同时各个项目亦会开计算收费,例如专科药费由每种收15元改为收20元,同时专科门诊收费由80元加至250元,但旧制不限医生开药时间,但新制开药只限一个月,例如一般大约4个月复诊一次,每种药费就由15元加至80元,如果每次复诊要开4种药,药费总开支就由60元加至320元,连同门诊收费250元,即专科复诊(计4个月一次、每次开4种药)总开支由旧制的140元,上升至新制的570元,上升超过4倍,令人感到忧虑。当然对比私人医疗数以千计的收费,仍相当便宜,同时亦希望政府可以尽量扩阔减免收费的门槛,减低对基层的影响。
最后,新收费模式将刺激超自愿医保的需求,今日编幅所限未能详谈,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同步优化医保计划,落实推动公私营分流,协助中产人士更好地处理自身的医疗问题。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