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深政策研究及传媒工作者,曾近距离观察政府施政,用心研究政策得与失。 但凡香港事,无论是与非,事事关心。
自从立法会实施新选举制度后,不少分析都认为议会再不会有争吵声音,但笔者一向相信,议会的本质就是争取资源分配,既然有分配,就自然有争执,问题只是在于明争或暗斗。立法会上周出现了一件罕见的事件,一项由自由党议员邵家辉提出、名为“优化输入人力措施”的议员议案,不但修正案不获通过,就连原议案亦被否决。议员议案被否决,政界戏称为“四大皆空”,对上一次“四大皆空”已是2022年的事,多少反映出双方的矛盾已经表面化,未来或会出现新的政治争端!
这次讨论的议题是关于外劳,劳资双方的议会代表自然要坚持立场,过去大家尚算留有余地,但这次已经不再“给面子”。邵家辉提出要检讨外劳工资不得少于相关职位工资中位数的规定,民建联议员颜汶羽的修正案全部删去有关字眼,获劳工及基层议员全力支持。双方剑拔弩张,大家全力反对对方的议案或修正案,结果出现这次全部否决的现象。
劳资矛盾已经在立法会中浮面,未来势将激化。(Shutterstock)
事实上,劳资矛盾激化已经不是首次发生,对上一周亦发生以不提出动议的方式变相撤回议案的事件。自由党议员张宇人原本提出检讨中小学小班教学的成效,教育界议员朱国强提出修正案,张宇人认为朱国强将议案改至面目全非,是骑劫他的议案,所以他不提出动议,议案便无法继续下去。
今届议会开始以来,双方提出的议案多少留有余地,例如工会提出讨论一个保障劳工的议案,会先由一个议员提出一个立场较温和、字眼较中性的原议案,然后再由另一位议员提出较为激进的修正案,以表达工会的终极立场,最后激进的修正案被否决,温和的原议案获通过,大家都有下台阶,同样资方的代表亦极少提出刺激劳工界神经的议案,所以一直相安无事。
据闻,议会内“有牙力”的“大佬”一直都充当和事佬的角色,但最近已愈来愈难去“劝交促和”,这次外劳议案更加完全“谈不到一块”,最后“大佬”索性放手不理,让大家投票决胜负,自然是两败俱伤。政界估计,双方在“有力人士”面前,未至于完全翻脸,但不再会“有的谈”、“有合作”,长远矛盾难免不断扩大。顺带一提,议员议案虽无法律效力,但却是代表立法会的立场,将来如果政府提出重大的政策或法案违反立法会的既定立场(当然是一般政策影响较小),政府就需要为政策辩护,游说议员支持亦更加困难,最惨的是政府高层会视有关政策官员办事不力、游说解释工作不到位,所以立法会辩论重要政策时,负责的官员会极度关切。
在环球关税战冲击下,资方及劳方皆面对难题。(Shutterstock)
劳资双方矛盾激发,当然是有其原因,与财赤、经济及国际局势有很大关系。目前经济环境呆滞,就业市场短期内有机会出现变化,劳工界指已出现外劳抢去本地工人饭碗的情况,而资方则要力保继续输入外劳。同样面对国际贸易战的冲击,资方经营环境恶化,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劳方争取提升劳工权益,亦难上加难!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