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1-11-18 12:08:04
温天纳为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现任投资银行高层,为中国高校联金融协会创会副主席、香港证券专业学会委员会成员及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荣誉讲座教授及交银国际创始董事总经理,在过去20年当中在内地和香港曾获多项券商和投行界的奖项。
内地投资者对投资港股兴趣越来越大,当中生物医药公司是热点之一。早前笔者接受中国基金报的访问,重点讨论发展历程及近期的变化。三年半前港交所(00388)对主板上市规则作出二十五年来最大的改革,其中一项即是新增18A章,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有收入、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经过两年的发展,就新股数量而言,今年毫无疑问是中国香港科技生物市场的丰收期,截至目前已经有17家公司通过18A实现上市,超过去年全年(14家)。
然而股价表现却出现逆转,特别是进入8月以来,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看似回到2018年的起点:频频跌破招股价、股价潜水。在经历了2020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火热之后,投资者对于生物科技新股的态度看似冷却。
跌破招股价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整体市场趋冷,生物科技公司未有盈利或估值定价过高等等。而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生物科技公司的创新药物研发必须经历耗时长、投入高以及成功率低的历程,从而形成生物医药公司与生俱来的高风险因素,这使得目前市场对于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认可度较低。由于没有较多的二级市场投资者承接,导致上市首日跌破招股价。
目前,大部分生物科技股很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市场主要买入一个增长和扭亏的预期。这类个股用传统的市盈率估值无法体现,没有专业知识背景难以估准,若只有卖点,刚上市后来或有资金追捧,但若然其后不能将研发转化为收入或者变现不及预期,资金将撤离。
目前中国香港市场熟悉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资者并不多,最熟悉这些公司的投资者很多都已成为基石投资者。加上很多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尚未盈利,以及创新药物研发本身具有的高风险因素,造成二级市场投资者难以对生物科技公司估值定价,因此不容易获得二级市场投资者认可。新药的研发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即便在更为成熟的美国市场,也有相当数量的新股跌破招股价或者股价长期潜水。事实上,早在港交所推行改革,向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敞开大门之初,生物科技新股也曾经历过不被看好的时期。
生物科技公司大部分是不赚钱的,基本上是通过相关上市条例的豁免来取得上市资格,所以企业的估值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特别是公司一些临床实验的商业化时间表,但是这些假设有些时候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以往很多企业的盈利预测无法兑现,这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
在2020年,在疫情的笼罩下,生物科技新股市场的气氛更为热烈,表现亮眼。即便是今年,8月前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多数也都曾有不俗的表现。随着疫情的影响淡化,投资者对相关个股的要求会更高,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让投资者重新审视相关公司的盈利前景,进而反映在股价上。
(iStock)
虽然药品开发成本高、周期长,只要有一款制成品研究成功并打开市场,就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期。凭借各种监管及政策改革,中国生物药方兴未艾,为生物药研发提供外包的平台也获得了较快增长空间。目前对生物科技认知比较透的还是美国市场,但对新药研发是否成功也会有很大的预估差异。新药研发有“两个十”的说法,意思是一款新药研发成功需要花费10年与10亿美元,不是每一种资金都有这种耐心和眼光。
目前的生物医药股的投资者结构,主要为机构投资者,散户的参与多是少量跟风。大部分散户并不具备技术判断的能力,只能透过二手市场的消息、研报等管道来探索。在未来,投资者需要考虑其投资的公司在不同的领域究竟掌握多少专利、临床试验的商业化进度等,以及商业化的过程中是否走出独特的发展之路。今年港股生物科技板块的发展虽然震荡,但与此同时,经历波动后,其实亦同步趋向成熟。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