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2-08-04 16:07:38
临床心理学硕士及博士、香港心理学会院士。事业的第一个十年在香港惩教署及加拿大的联邦监狱任职临床心理学家。第二个十年在青山医院门诊部工作及推动小区心理健康教育。第三个十年在大学里主理辅导和心理培育之责。
曾任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主席。现为亚洲创伤心理研究学会副会长。
九十年代和千禧千代初曾经活跃于跨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出版著作及专业兴趣包括抑郁症、心理困扰、爱情心理、灾难创伤心理、多元化融合社会等。
我是演唱会常客,也喜欢看Mirror。看到演唱会的突发事件,非常不安和关心,也有一些反省。
朋友第一时间说:“好像当年兰桂坊事件,你们这些专家要向大众建议如何纾缓情绪了!”话未说完,已知道红十字会(note 1)等机构开启热线、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note 2)和香港精神科医学院(note 3)等出post,教导大家如何助己助人。一时之间全城都在谈论急性应激反应和PTSD,忽略了最重要的那几句:“耳闻目睹这样突发事件,心情不安、震惊等,都是正常的反应。不用太过担心,给他们一些空间和时间,这些情绪是会平复下来的。切勿将正常的不安反应病态化。”
有另外一组讨论就是传媒和个人应否传阅事件的片段,这就是知情权和二次伤害的讨论。大家也许忽略了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可以分别考虑。答案也绝对不是看或不看,传或不传,而是好像我的行家朋友(note 4)说:应该选择看什么和怎样看。
作为一个演唱会常客,一个会坐在计算机前拼命买票的人,我有一些反省:
“Keep the customer satisfied”(让顾客满意)已是常规,我们总是要宾至如归,顾客至上。作为顾客或服务使用者,我们希望买到入场票,希望座位没有遮蔽阻挡……以前林子祥绕着四面台跑一圈和前排观众打招呼,把网球抛向高处观众,我们已经开心到不可开交。今时今日,若非像张敬轩般在场馆顶层机械船绕场一周,慢慢360度大回环与山顶的朋友打招呼,也许我们这些顾客又会大吐苦水,说表演团队厚此薄彼了。
勤力而成功的演艺人和制作人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对自己要求高要求完美,他们都在不知不觉间以满足各种各样顾客的赞赏和满足感为目标,为自己增添更多压力。
因此作为观众、顾客、支持者,我们要学习提醒自己可以有要求,但不能苛求。也想对表演者和制作者说:难以讨好全世界全人类每一个需求,做到“the greatest happiness for the greatest number”(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可能已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谨此祝愿台前幕后各位安好!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