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作者为资深投资者。
上周五(17日)芜文提及,OpenAI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凭AI技术新突破,除令人赞叹之外,也带来了无限可能的商业及投资价值。ChatGPT对各行各业生态具彻底的颠覆性,有人形容,它在AI领域的冲击,堪与当年个人电脑对整个电脑行业的冲击比拟。投资者须了解这股ChatGPT浪潮投资性,是高,还是低?
(Shutterstock)
先看直接受到影响的美股。ChatGPT母公司OpenAI并未上市,投资者不能直接买它的股票,故可留意直接受惠的公司:微软(Microsoft)(美:MSFT)。微软的Bing刚加入ChatGPT功能后,使用量便激增10倍!之前Bing的表现远差于“搜寻一哥”——Google。
微软于自家搜寻器Bing中加入ChatGPT功能后,使用量激增。(路透社图片)
此外,作为OpenAI的最大投资者,微软也可独家获得OpenAI研究成果的使用权,这便可让微软创建自己的产品,旗下如Office软件、Azure,只要嵌入ChatGPT,便可内置文本、数据分析等,提升工作效率。在不影响微软本业的前提下,ChatGPT提高了微软的投资价值。
微软作为OpenAI的最大投资者,可独家获得OpenAI研究成果的使用权,提高了微软的投资价值。(路透社图片)
另一只可留意的是英伟达(NVIDIA)(美:NVDA),因ChatGPT用的是英伟达的图形处理器(GPU)芯片。花旗预计,ChatGPT会有30亿至110亿美元的生意予英伟达,相等于英伟达去年全年营收的11%至40%。
ChatGPT需要用到英伟达的GPU芯片进行运算,带动公司产品需求大升。(法新社图片)
又一浪“郁金香”狂热?
不过,既有2021年“元宇宙”、2018年的区块链等之鉴,难以判别ChatGPT会否是另一场“郁金香”热潮,今时才高追微软、英伟达,必须加倍审慎。“元宇宙”、区块链都是“好”科技,但它们都已经狂热,须待市场情绪冷却,其后才得以逐步发展。现在ChatGPT便很可能正处于狂热,故宜谨慎。
过去AI发展出现瓶颈,是因AI研发需时特别长,项目的“烧钱”期要比研发周期长,才可望继续,加上算力和数据量不足等限制,买不到的时间和数据,都是AI项目的死穴。
今时ChatGPT总算突破了AI商品化的僵局,从过去在生活上的应用,例如弈棋、聊天、行车路线,甚至银行用AI评估贷款人的还款能力等细眉细眼的应用,进一步走进市场里。网上有视频主持人发掘了ChatGPT部分的商业应用(见表),大家不妨看看,它可以帮到什么,又是否真的有商业价值。
如果ChatGPT及其相关技术真可突破AI落地商品化的难关,上述“前期投入”高,包括钱和时间,便较容易解决。投资者或可着眼于它能为整个行业带来的机会。
炒股:回归基本
炒股要看基本因素和盈利能力,要买的应是行业前景或公司的未来。ChatGPT概念股,固然要看利润,其盈利来源是收费服务,还是像微软的Bing般,搜寻引擎加入GPT功能后的附加值?此外,那些概念股的AI是“强”是“弱”(“强”、“弱”AI,详见上周五芜文介绍),可辨龙蛇。
除服务费外,一众概念股的未来发展,可能还要看ChatGPT在其他领域上的应用,例如汽车、机器人等。正如“互联网+”的概念,投资者可留意那些积极开发前端功能,以结合AI应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技术的公司。因这一借力,已可为很多企业的业务,带来全新面貌,更多商机,但仍须留意由监管及数据所带来的政策及技术的风险。
今时港股中的“ChatGPT概念股”炒作意味多且浓,市“梦”率贵,如果真怕执输,可考虑与AI相关的ETF。
ChatGPT并非是AI技术的终极发展,它仍有不少问题,例如生成的论文或文本,内容的真确性如何,而涉及上文下理(contextual)语境的内容又有没有争议性等,都是GPT技术有待改善的地方。
至于ChatGPT因没感情,更没有人类独有的同理心,而可能为人类带来的威胁,稍后再续。
投资涉风险,每位投资者承受风险程度不一,务必要独立思考。笔者会因应市况而买卖。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