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3-07-04 12:35:10
香港知名时事评论员,前驻美记者。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莱德(Pat Ryder)上周四(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2月4日被美军击落的中国气球在飘过美国领空时没有搜集情报。这一说法与拜登总统下令击落气球时的理由相距甚远,当时美方高调谴责中国用气球窃取美军机密,危害美国国家安全。在场的记者可能怀疑自己听错了,要求莱德再次确认,莱德重复说,“我们的评估是,它在飞过美国时没有收集(情报)”。
五角大楼发言人主动披露这一信息绝非偶然,曾以气球事件为借口推迟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上月在接受访问时,对气球事件也有这样的表述:“我们说了该说的,做了该做的,以保证这样的事不再发生。只要是不再发生,这一事件就算了结了”。很显然,他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因为美方藉气球事件大肆抹黑中国,已达到了宣传效果,而且美国军方没能在打捞到的气球残骸中发现可以用来攻击中国的证据,所以才想尽早“翻过这一页”。
白宫借“去风险”推对华科技封锁
美国媒体对莱德的讲话只做了简单报导,与美军击落气球时的大肆渲染形成鲜明对比,其原因自不必说。中国的反应也较为温和,未借机高调抨击美国霸道,显示出北京也不想在这件事上浪费时间,因为“后气球时代”(post-balloon era)美中对抗的新焦点是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加紧对华实施技术封锁和贸易制裁,试图拖慢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中国领导人今年多次出访欧洲国家,也邀请了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和欧盟领导人访华,目的是瓦解白宫牵头的对华高科技封锁,结果如何呢?
欧盟峰会上周结束,会议发表的声明保留了此前对中国的定位,即中国是欧洲的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的对手,但同时也确认对“去风险”这一新政策达成共识,即在产业链和产品市场两方面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这主要是针对中国。如果将“去风险”落到实处,欧洲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将会减少,中欧贸易也会走下坡。
几十年来,国际贸易与技术转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失去国际联系会对中国造成极大伤害。正因如此,拜登政府对盟友不断施压,要求他们与美国一起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涉及的领域包括半导体及相关产品、精密机械、计算机软件等等。欧洲企业可能会因此而遭受经济损失,但当政府追求“政治正确”,与美国联手搞“去风险”时,受伤害的企业也无力阻止。荷兰将于9月1日开始对制造芯片的光刻机等先进设备实施出口许可证审批,意在阻止荷兰企业对华出口,而最受打击的当属阿斯麦公司(ASML),该公司过往有近两成的产品销往中国。
拜登见谢峰意在为其言论“消除影响”
尽管中美关系处于建交以来的最低谷,但在明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一旦发生中美冲突,很可能会影响拜登连任。美国选民主要关心经济状况、税收政策、就业形势、治安环境等内政问题,外交关系对选民影响较小。但如果出现有美国人伤亡的重大国际事件,在任总统无论怎样处理危机,都会被对手猛烈抨击,从而失去一部分选民的支持。例如1968年的越南战争和1980年的伊朗人质事件,前者令约翰逊总统放弃争取连任,后者导致卡特总统竞选连任失败。有此前车之鉴,拜登自然不希望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因此提出“为中美关系加装护栏”,旨在避免中美发生军事对抗,防止“擦枪走火”,但他自己却时常口无遮拦惹麻烦。
(中国驻美使馆网站)
上周五(30日),拜登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受了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递交的国书,并与谢锋夫妇合影,中国驻美使馆在网上发布了相关消息和照片。谢峰到任仅一个多月便得到拜登的单独会见,可以被解读为美方主动释放善意,也可以被理解成美方试图消除不久前拜登一次讲话造成的不良影响,因为他在筹款会上的言论引起中方强烈抗议,有可能令布林肯访华积攒的一点点互信化为乌有。要让“讲话事件”成为过去,防止它影响美国财长耶伦的访华行程,就必须及时化解危机,而双方官员则要迅速展开谈判。双方官员深知,安排一次椭圆形办公室的单独会面很不容易,但让总统收回其言论更难。从过往的经验来推断,这次会见很可能是在中方“据理力争”之下,双方就“讲话事件”达成的妥协,目的是维持中美恢复高层接触的势头。时至今日,外交官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闭门谈判,全力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是发推特做网红。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