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发表时间: 2023-02-10 09:09:01
作者为资深投资者。
读者会问:港股是“牛”是“熊”?都不是。有说是“袋鼠”市,弹上弹落,反反复覆。如此阴阳怪气,不单港股,美股同样令人看不透。
美科技股近期公布的财报数据真是平平,其中不乏利淡股价的消息,但美股大市却不断趋升。近两天的升应是公司回购,年初至上周,标普升约9%,纳指也升约17%,有投资者就估是“牛”,是难得机遇,但在衰退阴霾下,又怕“中伏”。这是否有点像港股兔年以来的走势?美股对港股可有启示?
科企财报:需求在跌
看美股要看其经济表现,而美经济好坏又可从科企近期的财务报告中得见端倪:市场需求正在下滑,包括对经济敏感的汽车,以及中型消费品,如手机、电脑的需求,都在跌。汽车以特斯拉为例,去年第四季生产44万辆,卖出40万辆,已连续两季供过于求;电子产品以苹果公司为例,iPhone营收跌8.2%,可穿戴设备跌8.3%,MacBook更大跌22.7%,乃7年来最差;微软的个人电脑营收也跌了19%。以上都是非必需品,而零售则可反映必需品的消费需求。如看亚马逊线上零售收入,本季度同比增长也下跌2%。
如从企业层面看,需求同样下跌。谷歌和Meta的广告支出分别跌了3.6%及4%;云计算方面,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长都放缓,可见个人和企业的消费需求都在跌,这其实是衰退的讯号,但最近美财长耶伦却很乐观,而高盛也将衰退的机会率从35%调低至25%。
吊诡:就业与消费背驰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在《国情咨文》提及,他任内创造了1,200万个新职位。如看美国1月份非农业就业数据增逾51万,比预期的18.7万多33万(图一)。市场原本预期就业市场会降温,但1月份失业率是3.4%,不但比去年1月下跌了0.5%,更是自1969年以来最低(图二)。
需求或消费下降会影响企业盈利,导致企业倒闭或裁员;消费者失业导致需求下降,造成恶性循环。去年上半年,连续两季度GDP出现负增长,理论上已衰退,但美储局和经济学家却“揣着明白装糊涂”,指就业市场强劲,故不算衰退。
(istock)
今时就业市场还比当时强劲,也是50多年来最强劲的,而企业业绩表现与市场需求背驰,正是让人不解的矛盾与诡异所在。据费城美储局研究指出,美国政府的就业职位增长,有报大数。
那么,市场之前预期的衰退还会不会出现?美国最新的GDP数据显示,美国人的储蓄率从去年第三季2.7%,回升至第四季2.9%,而信用卡坏帐率也创历史新低(图三)。财务颇为健康,但有钱不花,又不似他们的作风。
美国人可能正因预期了衰退即将来临,而一改“花钱如流水”作风,不大消费。既然消费与就业会互相影响,为什么消费跌,失业率却没有变动?其中一个解释是,企业过去两年难请人,请到人就不愿裁员,加上预期经济只会轻度衰退,故宁勉强支撑着,也不贸然裁员。美国过去逢1月就裁员,季节性行业常首当其冲。今年1月,季节性行业不但没裁员,还增加了12.8万个职位(图四)。可见企业盈利虽有压力,如仍能支撑,雇员便不致失业;民众有工作,但消费意欲仍低,这可能是美储局最希望见到的结果:“软着陆”。
软着陆机会增
之前市场共识是衰退,但今时数据指向“软着陆”的机会却大增。美储局态度对股市走势尤其有关键性的影响,若经济真的软着陆,美储局何时转向,反而更增市场的不确定性。鲍威尔昨表明会续加息:“若劳工市场继续炽热,通胀续升,美储局便会较市场预期加更多息。”
话虽如此,鲍威尔昨天讲话其实与上周议息会议后所说的内容相似,包括最迟于明年成功遏通胀至2%目标,而态度则被市场解读为由“鹰”转“鸽”,例如他说不在意短期的市场环境,反正环境和去年12月差不多,态度便较前软化了。
从鲍威尔的身体语言和回应传媒提问的积极性,可看出他对遏通胀似已胸有成竹。今时市场环境的确比过去一季好得多,市场气氛也不在低点。至于市场会不会续升,牛市会不会重临,此时此刻,相信经济不会衰退,很大机会软着陆(“软着陆”买什么股,详见1月26日芜文《应对3种衰退的投资策略》),但也不会真升,因今时尚未具备牛市的条件。
就业火热,通胀怎会跌?即使失业率升,通胀一日不受控,美储局便不会转向,而会继续加息,公司盈利将受压。果如是,无论美股港股都没有条件升。股市要升,就业市场就要降温,这意味着失业率回升,对社会来说,这是残酷的事实。
投资涉风险,每位投资者承受风险程度不一,务必要独立思考。笔者会因应市况而买卖。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